我國是世界鐘表的發(fā)明國,這一歷史事實已經成為國際專業(yè)領域內的共識。在11世紀宋代建造的"水運儀象臺"中最早使用了計時器的擒縱機構,所以它被稱為世界鐘表的鼻祖。同時要追朔中國與世界制表藝術的淵源,尤其是與瑞士鐘表的聯系也是非常緊密的。中國人早已認同瑞士在鐘表制造方面所體現的傳統觀念和文化品位。鐘表對于許多人來說,已經成為融合了傳統工藝和創(chuàng)新技術的工藝品。
第一個傳入我國的大型鐘是1583年經過澳門送給當時廣東官員的禮物。至1601年,意大利的神父利瑪竇獻給明朝萬歷皇帝兩件鐘表。一件是巨大的自鳴鐘,一件是有中國圖案裝飾風格的座鐘。隨后這些傳教士在中國的鐘表制造方面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當時他們與朝廷關系密切,而且傳授測時的原理和知識給中國,同時皇帝也特別派人學習鐘表部件的作用、原理和調整、保養(yǎng)的方法。
清朝時期,有兩位皇帝是鐘表的喜愛者,一個是康熙,另一個是乾隆。他們把機械鐘表看作是有趣和精巧的玩意兒,并且把它們作為外觀華麗、造型奇特的裝飾品,用以陳列和使用。其中有的是通過海關,購買Terrot et Fazy、Piquet et Meylan、Jaquet.Droz等鐘表公司的產品;有的是雇傭鐘表匠在宮內的"做鐘處"自己制造的。
這時,在南方的廣州以及長江下游一帶的蘇州、南京、揚州等地也逐漸地出現了鐘表制造業(yè)。其中代表性的? "蘇鐘"和"廣鐘"。
蘇鐘大致有三個特點:1、它是真正中國人自己生產的鐘,所以在設計上具有傳統的東方文化特色,它把中國古代作為擺件的插屏的造型藝術運用到外觀上,增添了古樸典雅的味道,提高了它的觀賞價值,因此也得到了一個"插屏鐘"的美名。2、它內部的機械零件全部是手工制造的,尤其是鐘面四周的鎦金銅版上雕刻有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使人過目難忘,充分體現了當時能工巧匠的聰明智慧以及高超的工藝水平。3、整只鐘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底座、插屏座、機箱。它們通常是用紅木雕刻成形,有的還會鑲嵌上螺鈕,以提高自身的價值,并且根據不同的年代出現了明式、細雕、錘空雕等各種樣式。
廣鐘的造型大多為建筑,有房屋、亭、臺、樓、閣、塔等。鐘殼的材料有的是金碧輝煌的銅鍍金;有的是色彩鮮艷的銅胎琺瑯。在外形裝飾上多采用"太平盛事"、"吉祥如意"的主題,有的以景物寓意表達我國的傳統內容,如:"福祿壽"、"龍鳳呈祥"等。每座鐘可以說不公是準確的計時工具,而且是賞心悅目的機械玩意。
到18世紀末期,我國對于鐘表欣賞的審美觀以及獨特品味已經展現出來了,并且從"蘇鐘"和"廣鐘"的一些富有裝飾性和復雜性的鐘表款式中可見一斑。同時,鐘表貿易也在廣東不斷發(fā)展。其中一些公司,如:播威(Bovet)、Borel-Courvoisier都有自己的分支機構,甚至為了使自己的產品更加讓中國人熟悉,還使用了廣東話的音譯作為商標名稱的發(fā)音。在1842年,開放的港口地區(qū)吸引了來自瑞士、法國及德國的商人在上海、天津及香港等地發(fā)展貿易。19世紀初期,被稱作"中國表"的產品大為流行,它們的特點是外表裝飾精美、機芯雕刻精細。懷表的外觀多數為圓形,也有扇形、果實、昆蟲等造型,表殼的材料一般采用銀、黃金、銅鍍金,有的在表殼上繪有人物、花卉、鳥獸等形象逼真的琺瑯畫,并且鑲上珍珠等貴重寶石。至19世紀末期,多家瑞士品牌,如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烏利文(Jacques Ullmann)已在中國開拓市場。與此同時,我國也有了自己的民族鐘表工業(yè)(據國際著名鐘表大師喬大羽先生的權威資料,1875年為中國近代鐘表工業(yè)的開端)。
在20世紀的時候,一些主要的瑞士品牌進入我國,因而成為瑞士鐘表業(yè)的主要客戶。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在我國的一些表店里已經能夠找到享譽國際的頂級名表,例如:積家(Jaeger LeCoultre)、芝柏(Girard Perregaux)、寶譏(Breguet)、愛彼(Audemarspiguei)、以及眾多的中高檔品牌,如:歐米茄(Omega)、浪琴(Longines)、天梭(Tissoi)等。大規(guī)模鐘表展覽會和交流活動也開始在大城市里舉行,成為熱愛鐘表文化的人們了解相關信息的一個有利渠道。不僅如此,也有一些中國人為鐘表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一位就是制作陀飛輪表的亞洲第一人--喬大羽先生。他也是在世界范圍內提出"中國人開創(chuàng)了鐘表史--鐘表是中國古代五大發(fā)明之一"的第一人,并且為了宣傳這一觀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現在,我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鐘表這個有著悠久發(fā)展歷史的計時工具了,同時也被鐘表文化中蘊藏的深刻內涵所折服。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