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收藏 不能見“殘”就“廢”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7-09-04]
收藏,作為一種特別愛好與雅趣,藏者對藏品完美之追求,乃人心之所向,也是許多行家所倡導的。但縱觀如今的“收藏熱”,筆者感覺到,曾經的重欣賞、重研究的“學術性”收藏被相當程度地削弱,代之的是更多的人將“投資”、“賺錢”等藏品的附加功能放在了首位。由此,對于藏品,特別是瓷器一類,“全品相”要求幾乎被提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有“病”即棄、見“殘”即“廢”成為一些群體的當然選擇。
就拿筆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來說,偶爾逛過古董店或周末練過府廟地攤者,都會頻率較高地聽到“品相”一詞。什么“瓷器毛了邊,不值半文錢”,什么沖線、爆釉、窯封、退粉……都是指的瓷器有毛病。總而言之,在追求精致、清雅、完美的江南人眼里,對瓷器的挑剔疙瘩又疙瘩。許多行內人跑遍全國回來,共同的感受就是:長三角的人買古瓷最忌諱不是“全品相”,“要買一件要像一件,不然將來一出手難賣,二價格難高?!庇纱?,讓一些新進入古陶瓷收藏領域者,好的“寶”、“真經”還沒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卻時時閃念在腦際,甚至奉為金科玉律。
縱然,如果不論品相而“統(tǒng)吃”,那么我們終其一生、傾家所有,也只能收得遺世殘瓷之滄海一粟。瓷器易碎,但瓷片卻千年不化,因而殘瓷、瓷片存世浩如煙海。但也正因為瓷器易碎,千百年來,經歷了戰(zhàn)亂、生活中的使用與磕碰,一件件完美的瓷器“粉身碎骨”,完好無損者才少之又少。而如今收藏者的隊伍在迅猛擴編,有限存世的完美器“吃”進一件市面上少一件,想要淘得完美的精品,其付出的財力非一般愛好者所能承受。而如想收幾件不同時代、不同器型者的完美精品,更是難上加難。
那么,我們?yōu)楹尾簧陨苑诺鸵恍┳约旱囊?,在有限的財力里,“淘”等更多樂趣呢?
其實,如果我們退一步,放下“日后靠它升值賺錢”的主要目的,那么,我們還是可以不必付出多大財力,收到稍微有些“病”但同樣是古董,同樣擁有歷史、審美及至升值價值的諸多古瓷的。因為不管怎么說,這些“白玉微瑕”、相對完整的古瓷在市面上也會越來越少的。
前一陣子,筆者因公出差北京,擠出了一點時間到琉璃廠、潘家園古舊貨、報國寺古玩市場去“溜了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攤位、店鋪,以千計萬計。但稍微一細看,就瓷器來說,“賊光四射,火氣沖天”,滿眼盡是現(xiàn)仿品,何處見“古玩”?偶爾一只清中期的青花罐,“毛病”很重,開價也要3000元,而在湖州只需200元。在報國寺古玩市場內的“中國瓷器館”,售賣的瓷器40%有毛病。筆者納悶其“交易挺多,人氣蠻旺”,一位北京玩瓷家倒對筆者的奇怪而奇怪,“有毛?。渴堑?,可有毛病它也是古瓷呀!有毛病跟它的歷史年代沒關系,跟學術研究沒大關系,跟自己欣賞關系也不大,它年年也還在增值。北京每年春天古瓷價格都要漲一撥!”當筆者與其講到,如毛病大些,在杭嘉湖地區(qū)有時只能賣到完美價的1/10價甚至更低時,他有些不能理解?!澳戏饺怂坪醺鼜娬{它將來的售賣,完整器好賣,價格也高,北方人可能更注重其歷史與學術價值,是真喜歡它,研究它!”并對同玩的幾位說,“我們下回要到浙江太湖邊去淘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