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佛陀、孔子和耶穌生活在全球化時代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9-11-09]
這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精神困境全球化的時代。
我們享受著美國快餐、日本電玩、意大利西裝、法國紅酒乃至遠程網戀帶來的快樂,也受到臭氣熏天的河流、灰蒙蒙的天空、全球變暖、飆升的石油價格和經濟危機的毒害。
我們還為買不到最新款的LV包而焦慮,為萬里之外的網絡美女居然是個禿頂男人而失眠,為加班加點工作而患上胃潰瘍,為刷爆了信用卡而患上高血壓,為股市和樓市崩盤而得上心臟病。
在這個高樓越來越高、空調越來越冷、汽車越來越快、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人性束縛越來越少的全球化時代,我們面臨的精神困境仍然與佛陀、孔子和耶穌生活的時代一樣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追尋幸福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人來告訴我們:
如何看待多變的世界?如何看待復雜的人性?如何找到心靈的平靜?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不僅中國人困惑,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非洲人也一樣困惑。不僅中國人在尋找精神指引,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非洲人也一樣在尋找精神指引。
我們今天重新學習佛陀、孔子和耶穌的智慧,不是因為他們創(chuàng)立了一門宗教或者是萬世之師,而是因為他們都認識到了一個共通的道理——仁愛既是我們生活幸福和心靈平靜的力量源泉,也是人類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
和諧社會,從心開始。我們獲得快樂、財富、成功的力量就在我們的內心。佛陀、孔子和耶穌都教導我們要認識到人人心中有仁愛。只要我們相信人人心中有仁愛,愿意學習運用仁愛的神奇力量,我們就可以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每天帶著仁愛出門
每天早晨出門時,我們都會檢查有沒有帶錢包、鑰匙、駕照、心上人或小寶貝的照片。還有一樣東西也很重要,我們千萬不要忘了帶著它一同出門,那就是仁愛。
信奉佛陀的人講慈悲,信奉孔子的人注重仁,信奉耶穌的人強調愛。慈悲、仁、愛雖然是三個不同的詞,但意思卻是一樣的。在全球化時代,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仁愛”來概括它們的內涵和外延。
何為慈悲?佛陀說慈愛眾生,給予快樂,是為慈;憐憫眾生,拔除其苦,是為悲。
佛陀教導我們不僅要認識到世事無常的真理,靜心修行,減少欲望,去除煩惱,保持平和寧靜的心境,還要度己之后不忘度人,給予他人幸??鞓?,幫助他人減輕痛苦。
何為仁?孔子在弟子樊遲問仁的時候說了兩個字——“愛人”。正是這兩個字體現了孔子仁學的根本,成為孔子宏大思想體系的核心。
仁就是愛人,愛人即成仁。無論我們是黃皮膚,還是白皮膚、黑皮膚,無論是儒家弟子,還是佛教徒、基督徒,都有愛人之心,也有愛人之力,都能做個仁愛之人。
何為愛?耶穌教導人們要全心全意愛上帝,因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對看不見、摸不著的上帝都懷抱愛心的話,那么他也一定能做到對鄰居、朋友和路人懷抱愛心,與周圍的一切和諧相處。
耶穌更強調的是愛人如己。他知道,環(huán)顧宇宙,人類是最最自戀的物種。因此他不要求我們像上帝愛人那樣去愛他人。他只要求我們把他人當作像自己一樣的人來尊重,而不是把他人當作物來看待、剝削、掠奪甚至殘殺。
耶穌還對愛人如己的“人”下了一個定義:所有人,既包括我們的家人和朋友,也包括莫不相干的路人甲、路人乙,甚至包括我們的仇敵和那些有罪的人。因此他說,“要愛你的仇人,祝福那些詛咒你的,善待那些恨你的,為那些利用、逼迫你的人禱告”。
耶穌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善的循環(huán)將會產生更多的善,惡的循環(huán)只會導致更多的惡。我們以愛心對待仇敵,仇敵將會懊悔、羞愧,不再作惡。換句話說,除去仇敵最好的方法,不是肉體消滅,而是化敵為友。
仁愛帶給我們更多快樂
仁愛帶給我們快樂、財富和成功,會使我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甚至會使我們看起來更加年輕、帥氣和美麗。
關于快樂,如果我們總是從外部世界去尋找答案,總是期望將快樂建立在占有、索取或是不停的更新換代上,比如再買一輛好車,再買一臺更大的液晶電視,換一個更加年輕漂亮的太太或者更帥更有錢的先生,那么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佛陀說,快樂,就像煩惱、憂愁、痛苦一樣,都是虛空的幻象,既不絕對也不永恒,我們對此不能太過執(zhí)著。
我們要坦然面對并接受所發(fā)生的一切,不受欲望的驅趕,保持心靈的平靜,做到在人生巔峰不得意忘形,在失意之時懷抱希望之心。
達到這個境界,快樂就唾手可得。路人一個不經意的微笑,路旁一朵不知名的小花,都會讓我們感到生活的美好,都會讓我們對生命發(fā)出由衷的贊嘆。
佛陀告訴我們,一個帶著善心的人,快樂將會跟隨著他,就像他的影子一樣。行善的人想到“我做了善事”會變得高興,而這種想法又會促使他去做更多善事。如此良性循環(huán),他的心情就會經常處于快樂的狀態(tài)。
為什么中國人在制作觀音菩薩的塑像時總是喜歡讓她面帶微笑?因為人們都認為她想著自身煩惱的時候少,幫助別人排憂解難的時候多,自然就心情開朗。
孔子并不是我們想象的是一位不茍言笑的老古板,而是樂觀、自信、寬容、幽默的紳士。他多年流亡,四處碰壁,卻屢敗屢戰(zhàn),始終保持著一個樂觀主義者的頑強心態(tài)。不悲觀,不妥協,不放棄,就是孔子面對人生困境的“三不主義”。
孔子為什么能做到這點,因為他的心里很少想著自我的官位、票子和房子,而是懷揣著對天下所有人的仁愛。因此他對日常生活的要求非常簡單,認為吃粗糧,喝白開水,胳膊彎過來當枕頭,就能得到許多樂趣。
孔子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意思是,一個人心中如果沒有仁愛,就不可能長久生活在簡樸節(jié)約之中,也不可能長久生活在安逸快樂之中。
為什么這樣說呢?心中沒有仁愛的人,遇到貧困就很難安分,有可能為改善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做出不合道德、違法亂紀的事,既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快樂。而當快樂來襲時,這樣的人又容易犯得意忘形的毛病,鬧個樂極生悲。
快樂人生由愛開始,并將在愛中永恒。這是耶穌對我們的教導。相信愛的人總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即使是從監(jiān)獄的窗口向外望,別人看到的可能是泥土,而他則會看到滿天閃爍的星星。
相信愛的人會養(yǎng)成樂觀、自信、朝氣蓬勃的性格,能夠克服失敗所帶來的恐懼、親人離去的痛苦,始終保持快樂的心境。
相信愛的人擁有強大而堅定的信心。盡管也會遇到挫折,也會感到痛苦,但他不會浪費寶貴的生命去怨天尤人,而是將不快拋諸腦后,奮勇前行。
懷著仁愛之心善待財富
全球化時代人人都離不開金錢。如果佛陀、孔子和耶穌生活在我們的時代,可能也不得不像我們一樣為一日三餐、上下班擁堵的交通、不斷上漲的房價而奮力打拼,很難有時間去思考關系到整個人類命運的大問題。圣人,有時候也會被財富擊敗,如果生錯時代的話。
但佛陀、孔子和耶穌并不反對我們持有財富,他們反對的是財富持有我們,大活人成為財富的奴隸。
佛陀可以做我們的理財顧問。他希望我們做一個既有金錢眼又有道德眼的雙眼人,既能增長財富,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佛陀教導我們要追求“凈財”,指從事正當職業(yè),遵守國家法律,辛勤勞動獲得的財富。積累財富要從小做起,就像蜜蜂采花一樣,一點一滴,終成巨財。
有了財富要如何使用呢?佛陀說,一要生活足夠而不奢侈;二要堅持修行;三要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四要購置不動產;五要修寺廟;六要建僧舍。佛陀還告誡我們要去除酗酒、賭博、放蕩、聲色娛樂、交壞朋友、犯懶病等惡習,才能確保財富不會來如風,去無蹤。
孔子少談利益不等于他徹底否定利益。恰恰相反,他老人家深諳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認為追求財富和地位就像飲食男女一樣,是人再正常不過的欲望,因此他認為應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孔子不鼓勵我們安于貧困,過著食不果腹,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日子,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一個國家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慘狀。他希望政府使他的人民富起來,然后“富而教之”,做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中國人向來推崇儒商。儒商儒在哪里?就是要將儒家的仁愛放在商業(yè)利益之前,或至少將仁愛與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真要做出取舍,儒商會在數個不眠之夜之后做出重義輕利的痛苦抉擇。
儒商內心裝著仁愛,做生意講究誠信,既可以提高公司的聲譽,創(chuàng)造更多雙贏的佳話,又可以降低社會交易的成本和風險,促進商業(yè)繁榮和社會進步。如此良性循環(huán),我們的誠信社會就可早日建立。
儒商還要做到像文財神范蠡一樣三聚三散,既銳意進取,生財有道,又富而能仁,樂善好施。雖然將好不容易賺來的銀子拿去做慈善事業(yè)也許有點令人心疼,可人生又有什么比給予更大的樂趣呢?
如果只知道耶穌說過“駱駝穿過針眼,比富人上天堂還要容易”這句話,我們一定會以為耶穌是一個仇富的人。
其實并非如此。耶穌認為我們是上帝財富的托管者。上帝很忙,只好將偌大的產業(yè)托付給人類管理,托付的方式是根據個人的才能分給多少不等的財富。因此上帝才是世界首富和地球有限公司的唯一股東,比爾·蓋茨只不過是他眾多經理人中最成功的一位。
既然不是己有,而是托管,就要盡職盡責,不僅不能胡亂揮霍,而且要努力使上帝的財富不斷增值。那些做得好的經理人,是榮耀上帝的人,會得到上帝的恩寵,而那些不善理財和敗壞上帝家產的家伙,則會受到上帝的懲罰。
耶穌強調托管者需履行好責任,是希望我們珍惜財富,不鋪張浪費。從今天全球主義、環(huán)保主義的角度看,我們不僅是上帝財富的托管者,也是地球資源、環(huán)境的托管者,要承擔起合理使用、全力保護的重任。
耶穌還常常勸導信徒不要積攢財寶在地上,而要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對于那些心甘情愿將多余的財富捐出來扶危救困的富人來說,天國的大門對他們是始終敞開的。
我們很難想象上帝會拒絕一個將他的財產管理得很好并且樂善好施的富人進入他的國度。
將快樂、金錢與他人一并分享,就會得到他人的支持。對于經商的朋友來說,施惠于人是特別重要的,一定要牢記“愛你的員工吧,他會百倍地愛你的企業(yè)”這句話,這將讓你受益無窮。
今天中國的財富來自于幾十年來無數人的奮斗和汗水,我們要將拼搏奮斗的精神而不是巨額的財富留給子孫,以保持這個社會不斷進步的活力。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我們還需要按照佛陀、孔子和耶穌的教導做到寬容待人。無論我們生活在亞洲、歐洲還是美洲、非洲,寬容都應該像食鹽、牛奶、面包一樣,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如果全球化時代的中國人能夠開放心胸,各種新的、舊的、本土的、外來的不同文化將有可能在中國日益寬松的環(huán)境中和諧共處,融合共生,經歷傳統(tǒng)與現代、西方與東方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之后形成為一種新的中華文化。這種新的中華文化,也許可以超越民族、膚色、國境的界線,重新為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提供靈感。
-吳詩凡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