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瀾閣修葺一新 乾隆《四庫全書》回家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09-14]
雨后花草散發(fā)出別樣清香。今天的杭州孤山南麓,歷時4年大修的文瀾閣悄然打開大門——90多只乾隆《四庫全書》書柜從浙江圖書館回到自己的家。書柜左右門上那豎刻著的“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二”和“文瀾閣尊藏第二櫥”燙金大字清晰可見。據介紹,現臨時藏在浙圖的文瀾閣《四庫全書》也將陸續(xù)回家。
“這些都是按經、史、子、集來歸納存放的?!苯洑v了文瀾閣1976年、1993年和本次維修的浙江省博物館文物專家俞道根解釋,只有少數存放康熙《古今圖書集成》的書柜上刻著“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因此書柜門上的說明不一樣。
興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文瀾閣,于咸豐年間毀損,重建于光緒年間。作為清朝存放《四庫全書》的七大皇家藏書樓中,唯一的書與閣都較完整保存的杭州文瀾閣,因破損嚴重,于2006年開始了自清光緒年間重建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維修。
從遠處眺望,經過整容后的文瀾閣重新煥發(fā)出皇家尊貴——屋頂上那綠色琉璃瓦,連著黑色瓦片,在秋陽下映射出“黑瓦翠綠剪邊”的輝煌。
然而,眼前這幅圖景,是光緒年間那幾位偷懶的建筑工匠肯定不會想到的,他們想省點事兒偷偷埋在地基里的建筑垃圾——那些琉璃瓦碎片,會成為重新修繕方案的重要線索。
“可以說,文瀾閣修繕延期是為了給外界帶來更多的驚喜。”俞道根透露,施工中防潮通風地基、照壁、樓頂彩繪等極具價值的建筑工藝的發(fā)現,為修舊如舊帶來實證。新發(fā)現的工藝很多是史料未記載的,諸多實物的發(fā)現使整修方案進行了重大調整,這可以讓文瀾閣更接近于乾隆年間建造時的原貌。比如為了還原那片綠色的琉璃瓦,施工隊先后試制了數十次,就連一根根木頭柱子也想方設法讓它由黑變綠。
在已經修繕完成的御座房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挖掘出了大量琉璃瓦殘片。但在史料記載中,只說明乾隆年間的文瀾閣用琉璃瓦頂,并未講明具體風格。光緒年間重修后,琉璃瓦被替換后不知所終。從出土的琉璃瓦殘片可以看出,當年文瀾閣的琉璃瓦花紋是九山八海紋式、山水云霧狀的花紋,其中藏書閣為黑色琉璃瓦、綠色邊,這樣既有皇家氣質,又具文化氣息,非常符合皇家書閣的風格。
“在整修時我們還發(fā)現,文瀾閣四周都被漢白玉臺階包裹。每個整塊的漢白玉上都有一個錢孔樣的鏤空圖案,讓人誤以為文瀾閣是建在漢白玉地基之上?!庇岬栏f,現在終于弄明白,鏤空處是文瀾閣的地基通風口。通風道東西、南北均貫通,一直延伸到墻面的地基處,數十個通風道交織成整個架空層。
令人意外的是,施工隊還發(fā)現墻外的樹長得很快,樹根把墻面給頂了起來,他們須把這面墻拆下重砌,沒想到在拆落的磚塊中發(fā)現了一堵照壁。這個照壁應該是乾隆年間修建的,光緒年間文瀾閣大修時,已把一部分照壁作為西廂房后墻。照壁殘留物中,最里面一層是黃色的,線腳為藍色。但在最早《西湖志》中一張攝于民國初期的照片中,文瀾閣的整堵圍墻卻是紅色。
那么,文瀾閣究竟埋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到2011年向公眾開放之時,它將揭開神秘面紗。記者 劉慧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