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高位驟跌六成 紅木家具:資產泡沫破滅樣本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11-04]
“這把太師椅,多少錢???”
半天沒人應聲。過了好一會,才冒出一句話:“那椅子是紅酸枝的,40公斤?,F在紅酸枝木一公斤150塊,這把椅子6000塊。”
聲音是從一堆家具后面飄出來的,始終沒見到人。可能是問了很多次,答了很多遍,也就懶得出來搭理了。
這是10月30日,星期六中午,記者在南京夫子廟古玩城四樓經歷的一幕。這處遠近聞名的紅木玩家集聚區(qū)里,不少紅木家具蒙著厚厚一層灰,大堂里門可羅雀,異常冷清。入眼的,是“投資失誤、三折賤賣”的促銷招牌,讓人百感交集——曾幾何時,這里一片人聲鼎沸,十幾萬一張的太師椅、雞翅木雕書柜,幾十萬一套的黃花梨木屏風,幾乎都不還價的。
記得上次采訪,正是市場最火的時候。有個做鐵礦石生意的老板,“一把頭”買了500多萬元的紅木家具?;剡^頭看,對紅木并不內行的此公,與新股民在中石油48元最高價時沖進去,并無二樣。
無獨有偶。國慶期間,記者在蘇州蠡口等地家具城,看過幾家專營明清仿古家具的品牌店,都在打折出售,顧客也是寥寥無幾?!斑^去售價動輒要十來萬的茶幾、座椅組合,現在二、三折就能成交?!币晃粻I業(yè)員指著一張雞翅木八仙桌說,原來4萬元都賣過,“現在1萬元就賣了?!?
這一輪下跌,根據記者的了解與觀察,新紅木家具降幅大,平均跌幅超過六成;老紅木家具也受拖累,跌幅近四成。
市場瘋狂的時候,“紅木保值增值”的概念被瘋炒。廣東一家紅木家具商曾在北京、香港、南京等地宣傳黃花梨木的投資價值,說“1公斤黃花梨木可以換40克黃金”,以此征集舊的黃花梨木料,并聲稱,“不管是搟面杖還是瘸腿凳,只要是黃花梨木做的,都可以議價交換”。沒征集到多少舊的黃花梨木料,倒是成功地為他的銷售點了一把火。兩年過去了,黃金價格漲了60%,而紅木價格跌了60%。如果當時真用買黃金的錢錯買了紅木,那就虧大了。
“紅木這個市場,是最混沌、最迷糊的市場,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什么‘資源稀缺’、‘傳世之寶’,都是瞎掰的,被夸大了——市場的透明度還不如股市?!痹诩t木收藏界滾打多年的南京紅木經銷商周小東說。
紅木的范圍,包括紫檀木、花梨木、雞翅木、金絲楠木、酸枝木等八大類。事實上,除了金絲楠木等極少數品種外,許多品種并沒有到炒家所說“稀缺得快絕跡了”的地步。兩年前,中國文物學會修復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周默教授,為了弄清楚國內天價紫檀木的真實情況,5次赴印度、越南對紫檀出口量、存量進行考察。他了解到的情況,與國內市場上有些人所說的“紫檀瀕臨滅絕”的情況完全不同。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亞熱帶氣候適合紫檀等材質的生長,過個幾年就要采伐一批,而偶爾的出口限制,成了炒家們炒作題材和拉高出貨的機會。一些冷眼人士認為,拿股票市場中的手法來炒紅木,“泡沫膨脹到極端狀態(tài),有價無市自然就崩盤了”。
紅木的超級牛市中,許多人為之瘋狂。蘇州高新區(qū)一家紅木家具廠老總告訴記者,隨著價格的非理性飆升,擁有紅木家具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僅個人投資者一擲百萬收集收藏以期保值,一些金融機構、大公司乃至政府官員也加入其中。前兩年,一些上級機關領導來蘇州開會,會后參觀當地紅木廠成為必選內容,比去看蘇州園林的人還多。而公款買起來從不在乎價格,“越貴越買,越買越貴”,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市場的泡沫化程度。
“現在的價格,已經跌回到10年前。資源性的產品都在漲價,而紅木家具高臺跳水,套牢了許多人,廣東、廣西、福建囤積木材的材料商,八成以上要破產。”一位在張家港從事木材進口的福建老板,對記者實話實說。他做了多年進口木材生意,此時卻長長一聲嘆息:“這個市場太瘋狂,游資兇猛,泡沫吹爆。”他說,盡管自己很小心,但這次被套牢的存貨還是抹去了他多年的利潤。
江蘇省外貿輕工進出口公司一位長期從事紅木生意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市場的基本規(guī)律,紅木每年增值15%—25%之間,屬于較正常。2005年之前,“基本是這么一種溫和的上升通道”。但近幾年間,各路炒作型資金進場哄抬。2007年開始,每年流入紅木家具市場的資金,要比原來入場的資金多出上百倍,原材料價格被爆炒的同時,還用各種手段將成品價格“吹高”,吸引更多的人接棒。
央視調查顯示,2007年廣東市場上,海南黃花梨從每噸50萬元漲到270萬元,一年內價格上漲4倍多,最上等的木料給人為炒至每噸2000萬元———相當于每克20元人民幣。而小葉紫檀,短短兩年內就從每噸15萬元暴漲到了75萬元,越南黃花梨從每噸20萬漲到了120萬。國內紅木最大集散地之一———福建仙游,木材放在庫房里,幾天原地不動,就轉手幾次,價格也翻了幾倍,在當地制造出若干“暴富神話”。當地人因此有了個口訣:“百萬元不算富,千萬富翁好多戶,億元富翁不少數。”
繁榮和財富效應讓更多的人相信,紅木價格只會漲不會跌,就像迷信房價只漲不跌一樣。在后來者最麻痹、市場最癲狂的時候,“后知后覺”者終于從炒家們手中接貨。
曾長期在廣東工作,對兩廣地區(qū)紅木原材料市場做過調研的省銀監(jiān)局局長于學軍說,紅木家具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其收藏本是一種雅趣,“但流動性的泛濫,連這塊體現文人雅士情趣的一方凈土也被游資燒成一片焦土”。紅木市場的瘋狂,與這些年炒普洱茶、茅臺酒、和田玉到農產品的輪番炒作,本質上是一致的———本質是一種貨幣泛濫,導致整個社會資產價格高度膨化。而投資渠道狹窄、缺乏專業(yè)知識的普通投資者,一旦深陷其中,往往會在夢幻的“泡沫”中沉沒,付出巨大的代價。
這位專家認為,紅木家具從天價高臺跳水,背后是游資爆炒后的撤離惡果,也是流動性泛濫背景下中國式資產泡沫破滅的一個典型樣本。他指出,沒有不破的泡沫,沒有永遠上漲的單邊市場,“紅木市場神話的破滅,對流動性泛濫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具有特殊的警示意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