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在线网址,亚洲中文少妇专区,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91在线免费视频

<small id="bzx8v"><label id="bzx8v"></label></small>

<address id="bzx8v"><td id="bzx8v"></td></address>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專家:“阿斗”劉禪被后人誤解千年 是仁德之君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08-16
      成都8月15日電(記者楊杰)“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等成語典故,對三國蜀后主劉禪作了無情嘲弄。不過,在提交15日舉行的紀念劉備入蜀1800周年暨諸葛亮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三國文化專家羅開玉和謝輝所著《三國蜀后主劉禪新論》認為,從帝業(yè)上看,劉禪不失為中常之君;從帝品上看,劉禪是中國歷史上肚量大的、節(jié)儉的、真正愛民、寧愿自己蒙怨,又確被后人誤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三國蜀后主劉禪新論》 作者認為,劉禪為帝41年,大體可分三階段:諸葛亮時期(223-234年),劉禪“以父事之”;蔣琬、費祎執(zhí)政時期,無為而治時期(234-253年);帝權失控期(253-263年)。

      作者認為,諸葛亮對劉禪評價較高,如贊其“知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倍谥T葛亮時期,劉禪對諸葛亮“以父事之”,始終如一,凡事謙讓,表現出大氣的特點。劉禪對諸葛亮大小權獨攬的代政方式,雖有不滿,但以大局為重,始終克制。

      在無為而治時期,從蔣琬執(zhí)政開始,劉禪便基本掌握了帝權,實際上控制著蜀漢,這主要表現在劉禪實際上掌握著最高大臣的任命權。

      費祎死后,姜維執(zhí)政,蜀漢進入最后十年的急劇衰亡階段,日趨沒落。蜀漢猝亡之時,國勢并沒耗盡,本還可能茍延,但這種可能之所以沒成為現實,作者認為主要與后主帝權失控和他的仁德有關。后主帝權失控表現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維,而姜維北伐多以失敗告終,極大耗損國力;帝權失控還表現在宦官黃皓干政上,黃皓的無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漢的猝亡。

      關于后主的評價,歷史上主要有可次齊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種。《三國志》作者陳壽持中常之君的觀點,評論“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后,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而持劉禪是昏弱之君看法的,則占了絕大多數。

      《三國蜀后主劉禪新論》的作者認為,對劉禪的評價是一個綜合課題,不可一概而論。從帝業(yè)來看,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劉禪為帝之后的事,不能說與劉禪完全無關。劉禪營造了一個安定的大后方,本身就是巨大貢獻。在蔣琬、費祎時期,劉禪無為而治,維持了國家正常發(fā)展。故帝業(yè)上不能完全否認劉禪,應該說其不失為中常之君。

      至于帝品,綜觀其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為其顯著特征。期間主要首輔換了一批又一批,與同期魏吳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員之間的內部傾軋,執(zhí)政班子相當平穩(wěn)。劉禪能夠大膽用人,無為而治,唯一的問題是晚節(jié)不保,放縱了宦官黃皓。

      在生活作風方面,劉禪應屬簡樸型君王。同時,他也是一個愛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興土木之外,更表現在面臨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間二者只能選一的難題時,他選擇了百姓的安危,聽從譙周之勸說,在前線尚未敗亡之時決定降魏。

      蜀漢是否該降,這在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有史家認為,劉禪選擇不戰(zhàn)而降,主要是從減少當地戰(zhàn)禍角度著眼。這與當年劉備在敗走長坂時的選擇異曲同工。真正愛民的劉禪損害了自己的名譽而讓人民多得實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懷念劉禪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慶歷之前,一直有劉禪的專祠。慶歷年間蔣堂以樞密直學士知益州,下令拆毀劉禪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滿。

      對劉禪亡國后“樂不思蜀”的丟人表演,《新論》的作者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yǎng)晦自保,更關系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