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鑒定亂象已危及金融安全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09-09]
一起巨額貸款詐騙案透露出驚天秘密: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5名頂級鑒定專家,為騙子自制的“金縷玉衣”開出24個億的天價評估。建行兩位行長由此輕信了騙子的經濟實力,發(fā)現被騙貸6個多億后不但未報案,還繼續(xù)為其違規(guī)提供資金4個多億,導致銀行最終損失5.4億多元。(9月5日《法制晚報(微博)》)
近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天價頻出,億元拍品更是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然而,伴隨著這幅熱潮卻是鑒定隊伍魚龍混雜,導致鑒定證書滿天飛,制售贗品的不法分子有恃無恐,廣大收藏愛好者深受其害,藝術品鑒定市場正在遭遇“信任危機”。在今年“3·15”晚會上,揭開了藝術品鑒定的“黑幕”:只要給出鑒定費,價格低廉的普通瓷器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價值連城的寶貝。
相比這些為了騙取鑒定費的假“專家”,那些在收藏市場上具有一定威望的真專家所做出的評估,其危害更加。特別隨著文交所、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以及藝術理財產品紛紛出現在拍賣市場上,藝術品金融化已經成為了市場的趨勢。而藝術品市場的鑒定亂象無疑將威脅到金融安全。除了騙貸之外,對于金融化的藝術品進行虛假鑒定,無疑將使得每一位投資者都面臨投資風險。
“過程不太合規(guī)矩”,一位參與了“金縷玉衣”鑒定的專家對之“輕描淡寫”,因為他們的鑒定并沒有法律效力,因而也不會承擔法律責任。目前,我國沒有專門規(guī)范鑒定市場的法律法規(guī),也沒有專門監(jiān)管鑒定市場的行政部門,這無疑是導致鑒定市場亂象的重要原因。要真正改變當前藝術品鑒定的亂象,法律不能缺席。建議出臺一部藝術品鑒定方面的法規(guī),有了相關法規(guī),由誰來鑒定、什么是贗品、什么是真品,才能有明確的依據,老百姓、收藏者才能不上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