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藝術沒關系——看“關系:中國當代藝術”展有感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10-11]
繼“藝術長沙”后,呂老師主持的“成都雙年展”在南國藝術重鎮(zhèn)風風火火的拉開帷幕,在這個藝術激情燃燒的九月之后,藝都北京也未甘落后,由廣東美術館巡回至今日美術館的“關系:中國當代藝術”展,也在國慶后隆重登場。
首先我認為“關系”這個展覽題目很好,在現世尤其是我們中國的社會大環(huán)境背景下,提出這個策展思路,我說的“好”是真的非常有意思,更值得在藝術實踐中探討。但是看到展覽新聞稿和在新聞發(fā)布會現場聽過策展人發(fā)言之后,覺得很沒意思。
原因是根本沒說在點兒上——題目尖銳,文本卻不是那把鋒利的刀。
主題闡釋上又是從遙遠的幾千年以前,解釋“關系”追溯到儒家什么什么概念......我想今日之社會中的道德廉恥早被現代人的貪婪無恥所最小化,孔老二的歷史德行也絕非像自己定義的學問那般高尚,基于此況,我認為完全沒有追本溯源講大道理的師化闡釋的必要,不僅沒有直接針對當下社會中的問題進行縱向深入剖析,又讓急于真正想目睹作品的觀眾頓時失趣,到最后連觀看的欲望都沒了。我想這就是策展人中國文人出身的弊病,因為資料上此展策展人有著不錯的海外藝術教育背景,由此看來展覽的好壞與策展人學識背景的關系也不是太大。
其次,展覽中所選擇的藝術家基本上在業(yè)內已有固定的知名度,互相之間的作品就本人看沒有展示出策展人設想達到的交互關聯的關系,每位藝術家一件單獨的作品,都是根據現場空間布展制作,有的藝術家展出的作品和廣州美術館展覽時候的作品完全不同,策展人介紹說是因為場地的不同藝術家而專門為此展準備的方案,如此說來,筆者認為使觀眾看不到藝術家之前對“關系”主題理解的作品,會使觀眾及藝術家都走進一種“偶然即必然”的誤讀,不過藝術這事兒本來就說不清,客觀上應該是允許誤讀的,所以我提出的也僅是一點意見。
再次我覺得有意思的是這次展覽的獨家贊助的某品牌,品牌贊助藝術家越來越成為一種時髦的合作,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藝術家也會因與之合作過而提高身價與地位,這種關系在中國看來很正常。然而我覺得實質上藝術如果通過品牌贊助才得以有機會在公共空間展覽展出,也夠悲哀的。我沒有去過國外,但我也不是狹隘的藝術盲流,我認為好的藝術就應該被贊助,這個贊助方可以是國家,可以是人民,當然也可以是品牌。藝術本身并不因為贊助方的身份而決定其質量高低,歷史上或被贊助或沒被贊助的好藝術有很多,在此恕不贅述。
盡管如此,“關系”展還是吸引了不少知名藝術家及各投資機構的藏客,普通觀眾和媒體朋友也僅是跟著熱鬧的開幕式四處張望。
“關系”展關系著藝術家,關系著藝術機構,關系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但看起來,似乎與藝術沒什么關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