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學者共聚第三屆世界漢學大會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11-05]
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馬海燕)由中國人民大學與國家漢辦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世界漢學大會”今日在京舉行。包括美國的杜維明、謝大衛(wèi),中國的湯一介、樂黛云、方立天等100多位學者與會,其中不乏年輕面孔。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楊慧林表示,作為一個植根于中國、發(fā)展在海外的研究領域,漢學經歷過“尋求風物、風情”的游記漢學階段,“尋求譯介、容納”的傳教士漢學階段,“尋求學科建制”的學院漢學階段,時至今日,已涵蓋海外關于中國的全部研究。
本屆大會的主題為“漢學與當今世界”,共設有“‘新漢學’的趨勢與展望”、“中國道路與世界經濟秩序”、“文化差異與國際政治的走向”、“傳統(tǒng)倫理與人類的未來”、“中國典籍的翻譯及其當代意義:對譯及其差異”等5個議題,意在梳理傳統(tǒng)漢學與當代研究的承續(xù)。
在密集的論壇現(xiàn)場,不乏白皮膚、黃頭發(fā)的年輕學者。他們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悉中國文化,在西方各大院校中文系學習后擔任教職。他們中既有教授、副教授,也有高級講師擔任主持人或發(fā)言者,每每引用中國俗語、名言熟練得當,博得陣陣掌聲。楊慧林稱,請他們來也是為了搭建年輕一代溝通交流的平臺,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漢學在海外的新希望。
教育部副部長郝平表示,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對話的世界,是一個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走向和諧未來的世界,既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勢所趨。漢學有責任突破學院和學科的界限,為當今世界繁榮和諧做出更多貢獻。
“世界漢學大會”已成功舉辦三屆。前兩屆分別于2007年和2009年舉行,旨在倡導中外學者跨越歷史傳統(tǒng)、價值觀念、族群身份的隔閡,由對話而增進理解,因理解而尊重差異。與會者認為,本屆大會提出的“大漢學”與“新漢學”構想,將進一步推動世界漢學研究的發(fā)展。(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