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美院學子應敢于對“于丹現(xiàn)象”說不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12-10]
畫家的成長過程也是自我選擇的過程。
我年輕的時候,讀美院附中,附中畢業(yè)那年,因為種種原因,美院的油畫系和國畫系不招生了,只招工藝美術系!究竟是進入美院念工藝美術?還是繼續(xù)追逐當畫家的夢想?這可以說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大的個人選擇———我選擇了后者。
對于我們那代人來說,沒有選擇是痛苦的。對于現(xiàn)在的美院學生和青年畫家來講,他們可以選擇的東西太多,誘惑太多,這往往會迷失了方向。
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在慢慢侵入校園。我聽說,學生們崇拜的是能賺錢的畫家,而不是畫得好的畫家。這和我念美院附中時期的學風已經有很大不同。
當時我念美院附中時,美院的教學方向很明確:練好基本功,然后到工農兵的生活里面去鍛煉。老師帶著學生們下鄉(xiāng),跟著農民一起開工,打成一片。美院學生們也像農民般淳樸,不愛打扮,打赤腳干活。下鄉(xiāng)結束后,農民都是用最好的東西招待學生,然后送學生坐船坐車回學校。還有好多人把學生認作自己的干兒子干女兒。
我們當時崇拜的學長黃文波和湯小銘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春雨》和《稻香時節(jié)》。兩件作品得到了全國美術界的好評,甚至可以說是美院成立十年時最好的作品。
黃文波選取了農民在草棚里面躲雨的生活鏡頭,表現(xiàn)得酣暢淋漓。有一位評論家看后不禁感嘆,“真是迎面潑過來一股水汽!”這畫面本身充滿了詩意,也很有地方特點。這自然的生活鏡頭恰好表現(xiàn)了畫家發(fā)自內心的喜悅情感。只有跟農民打成一片,才能體會春雨的重要。
現(xiàn)在來看,也許這兩件作品的風格和繪畫語言已經不新鮮了,但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情感和創(chuàng)造是永恒的,依舊不失為好作品。由于這樣的經歷,我認為,畫家要和基層人民打成一片,與他們融為一體,才能把人民的形象、生活、美感表現(xiàn)出來,才會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
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了,不可能回到過去。用一種矯飾的作風,掩蓋學術上的淺薄,“于丹現(xiàn)象”也是相當普遍的。美術界也難免。年輕學子應學會識別,畫賣得貴、名聲大和學術不能畫等號。(楊帥/整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