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在线网址,亚洲中文少妇专区,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91在线免费视频

<small id="bzx8v"><label id="bzx8v"></label></small>

<address id="bzx8v"><td id="bzx8v"></td></address>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馬丁·科特林:藝術家可以“培養(yǎng)”,不可“教”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3-12-06

    漢堡美術學院院長馬丁·科特林教授(Martin Koettering)不久前接受專訪,就漢堡美術學院的教育以及時下藝術發(fā)展的熱點話題發(fā)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馬丁·科特林教授早年在德國和英國學習美學和視覺藝術,隨后在德國多家藝術機構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從業(yè)經驗。自2002年起擔任漢堡美術學院院長,致力于學院的發(fā)展和壯大,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院長。
    歷史悠久的漢堡美術學院是德國知名的藝術院校之一,它專業(yè)設置廣泛,1767年首次以職業(yè)學校的形式由愛國社團創(chuàng)辦,于1955年正式更名為漢堡美術學院。學校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通過與藝術界的廣泛交流合作、辯論探討,對社會當下的藝術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歐洲著名前衛(wèi)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曾是該校的客座教授,而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也曾在那里研修。
    問:能否先請你介紹一下,貴校的學科分類如何劃分?有何特色?
    Koettering:當然可以。漢堡美術學院并沒有將造型藝術明確地劃分為幾個專業(yè)或者幾個傳統(tǒng)學科,而是設立了八個課程重點: 繪畫/制圖、雕塑、媒體學、舞臺布景、印刷/圖形/攝影、電影、設計以及藝術理論和藝術史。所有專業(yè)都向學生敞開,我們將選擇權交給學生。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組合課程。比如為了實現某個想法,今天想畫油畫、明天想拍錄像,這都有可能。所以我們的學生并不是按照傳統(tǒng)的學科分類被編進某個院系,而是讓學科為作品服務。學院這種多學科課程結構有利于讓學生有能力發(fā)現新的課題并找到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而在相應的學科領域,如油畫、雕塑、新媒體、設計等等,我們也都配備了專門的導師,他們都是造型藝術大師。
    問:也就是說在畢業(yè)的時候,學生也不屬于任何一個專業(yè)?
    Koettering:是的,沒有專業(yè)。他們就是美術畢業(yè)生。事實上,我們藝術教育的出發(fā)點就是學生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然后基于這個創(chuàng)意,學生自己去周圍尋找合適的表達媒介。
    在大學學習中,我們鼓勵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不斷地有新的想法,有一些不同的見解會更好。用完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創(chuàng)造新的理念,為達到這個目的,藝術院校不僅僅要做美學方面的教育,同時我們必須要允許實驗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教育環(huán)節(jié)。我們希望能夠讓實驗和美學教育互相激勵,同時讓工作室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效益最大化。這也意味著學校必須要持續(xù)地改進我們的藝術教育,也要不斷地交流藝術方面的發(fā)展。
    問:學生需要參加什么基礎訓練課嗎? 比如有沒有寫生課程?
    Koettering:他們需要參加一些基礎訓練課來學習如何表達個人觀點,但不是參加某個專業(yè)學科的基礎訓練。我們也有寫生課,但這不是必修的。即使是在寫生課上,學生也不必根據模特兒的樣子寫實地表現。
    問: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Koettering:我們要去回憶包豪斯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想法,關于大學藝術發(fā)展過程的想法。首先,藝術變成與社會有關系的學科,承擔了社會的使命。其二,包豪斯取消了應用和純粹藝術之間的差別。這個邊界是非常流動的,是一個以藝術發(fā)展為目標的概念,在這個情況下區(qū)分是沒有意義的。另外,包豪斯同時相對化了這種經典的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對包豪斯而言,教師基本上像是精神上的導師,在具體的題目層面進行指導。包豪斯學校教育理念使得學科之間的界限更加松動,追求的是形式和材料的創(chuàng)新,不是一種單向狹隘的作為畫家、雕塑師、設計師、建筑師的培訓,它只是跨學科的方法。第四,藝術家作為自然天才的觀點,最后變成了包豪斯的想法。包豪斯這些藝術理論文本,提出了將藝術家作為一種有方法、有目的的創(chuàng)新個體的情景,他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思考,并且加以評估;與此同時,藝術家也是一個科學家,藝術的實踐和理論是合二為一的,而且是同這些藝術教育的教育理念相長的。
    問:那你認為藝術家是可以被“教育”出來的嗎?
    Koettering:學生可以被當做一個藝術家來培養(yǎng),但卻不能被“教”。他們必須為自己的藝術追求不懈奮斗,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事實上對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在美術學院度過的那幾年只不過是一個開始,而藝術上的學習卻是一個一生的事業(yè)?;蛘吒_切地說,不能說是藝術上的“學習”,而是一種“發(fā)展”。
    問:能夠解釋一下“學習”和“發(fā)展”的區(qū)別嗎?
    Koettering:“學習”的前提是你知道有一個特定的結論,比如說2+2=4,然后想辦法去達到它。然而藝術沒有結論,它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問:在當今國際資本大流動的背景下,藝術教育如何才能避免商業(yè)化,從而形成一股批判的力量?
    Koettering: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作為學校,我們必須謹防商業(yè)化侵襲校園。對于學生來講,他們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搞藝術,而不是跌入生意經。
    問:但具體來說如何才能實現呢?因為學生也需要謀生。
    Koettering:學生可以從政府,或者學校等機構獲得資助,來租房子,維持穩(wěn)定的日常生活,以便全身心投入藝術創(chuàng)作。在完成學業(yè)后,他們可以去和商業(yè)打交道。但只要他們還是一個在讀學生,那就必須專注于藝術本身,而非商業(yè)。
    問:20世紀以來傳統(tǒng)繪畫技巧和藝術觀念幾乎被先鋒藝術、觀念藝術所取代。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Koettering:時代發(fā)展的腳步無法阻擋,而藝術家所反映的是時代的精神面貌。如果你無法在現有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找到能夠反映當下社會的手法,那就去嘗試新的形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藝術形式本身有高低等級之分,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和新的藝術媒介同樣重要。
    問:也就是說傳統(tǒng)的繪畫技巧和“現代性”是兼容的?
    Koettering:是的,當然兼容。其實無論是采用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好,新興的藝術媒介也罷,這個都沒有關系,關鍵是如何運用,表達出了什么,如何體現時代精神。形式不是問題。
    問:在你看來,當今德國以及中國的藝術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
    Koettering:其實我倒是覺得,有一個最大的挑戰(zhàn)由來已久,現在仍然存在,今后也依然會有。那就是藝術如何來反映社會的變遷,如何來表現生活。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
    問:貴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情況如何?有多少比例的學生依然從事藝術領域的工作?
    Koettering:就我所知,我校百分之百的學生都能找到工作。因為在校期間,他們接受的訓練是如何找到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意,并且學會實現這個創(chuàng)意。那么在工作以后,他們也同樣可以成為很好的商人。具體有多少比例的學生從事藝術工作不好說,因為采用什么衡量標準是一個問題。但從廣義上講,我們所有的畢業(yè)生都是藝術工作者。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