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成立貝葉經研究所 將解碼千年“佛教元典”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1-16]
西藏自治區(qū)日前成立中國首家貝葉經研究所,專門從事對貝葉經的挖掘、搶救、整理和翻譯。在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中,這種千百年前由僧人用梵文書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文,被認為是最接近釋迦牟尼原始教義的“佛教元典”。
西藏自治區(qū)社科院副院長、貝葉經研究所所長仲布·次仁多杰說:“貝葉經研究所是國內第一個專門從事貝葉經研究的機構。貝葉經作為穿越了千年時空的寶貴資料,對于研究佛學、藏學、佛教歷史、佛教繪畫、古印度文化和中印文化交流史都有著巨大價值?!?br/>
西藏是當今世界保存貝葉經最多、最豐富的地方,有數萬葉貝葉經保存在寺廟、博物館甚至農家。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和歷史烽煙的侵蝕,作為貝葉經誕生地的印度和尼泊爾,留存的貝葉經已經寥寥無幾。
為了加強貝葉經的保護與研究,從2006年起,中國政府啟動了迄今最大規(guī)模的西藏梵文貝葉經普查。西藏已普查出近6萬葉、約12萬面、1000多函(種)的貝葉經存世,主要成書于公元8世紀至14世紀之間,絕大部分為梵文寫本。少量藏文貝葉經散布于西藏博物館、布達拉宮等。貝葉經研究所還計劃派專家深入西藏農牧區(qū)考察,以全面掌握散落在寺院以及百姓家中的貝葉經。
西藏貝葉經保護專家巴桑羅布說,西藏氣候干燥,傳統的包經布加護經板的保護方法,加上民眾強烈的保護意識,在西藏發(fā)現的貝葉經都保存得非常好。西藏梵文貝葉經中孤本、善本、珍本不少,還有一些經書至今未見有藏文、漢文譯本。
貝葉經主要用梵文書寫,而全球精通梵文的人屈指可數?!皩τ谪惾~經的研究,無法借助計算機等現代化工具,翻譯全靠人工逐字逐句完成,是一項異常艱巨的工程。”仲布·次仁多杰說。
為了在加強文物保護的同時體現貝葉經的文獻價值,西藏已編撰成共61冊的《西藏自治區(qū)珍藏貝葉經影印大全》,和共4冊的《西藏自治區(qū)珍藏貝葉經總目錄》,為今后的查閱、研究提供了保障。(記者 秦亞洲 黎華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