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刻本"真修寶卷"現(xiàn)常州 多用民間白話方言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5-06]
近日,一本刻于清道光12年(1832)的常州寶卷刻本《真修寶卷》在常武地區(qū)民間發(fā)現(xiàn),收藏者為常州市譜牒文化研究會會長朱炳國。據(jù)悉這是常州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一本刻印本寶卷,對于常州的出版史、文化史、宗教史和寶卷史及方言文化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該《真修寶卷》為竹紙印刷,線裝一冊,共101雙頁,約2.6萬字。卷長24厘米,寬15厘米,每頁9行,滿行18字。扉頁書名楷體《真修寶卷》4個大字,扉頁左下角印有小楷體地址書號書價:“江蘇常州惠民橋西首清秘閣書坊刷印裝訂,每本工料實價大錢六十文”。
據(jù)了解,惠民橋是常州城一座古橋,現(xiàn)已湮沒,但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惠民橋地區(qū)卻是常州城最為繁華的地段,清秘閣書坊,應為當時的一座有圖書印刷功能的私人書店。這本《真修寶卷》之最大特色是民間白話方言多,形象生動,一些口頭語難以用字措詞時,以同音字假借,許多還在民間、老年人中間流行,可作方言研究者之寶貴資料。
據(jù)中國寶卷研究權威車錫倫教授研究,在清代后期,地方士紳階層勸善懲惡、整頓社會道德秩序,出現(xiàn)了許多此類勸善書式的寶卷,由地方士紳捐資大量刊印、流通,所以會出現(xiàn)大量的翻刻 、翻印和傳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