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呂氏老太平村沉睡湖底 北宋末年遷自河南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01-29]
從杭州到永康,約200公里的路程,坐大巴3個多小時到達永康市中心,一路向北驅車前往太平村,約莫20多公里路后,就看見了偌大的太平水庫,放眼望去見不到邊際。
車子沿著水庫岸邊逶迤的山鄉(xiāng)水泥公路又開了3公里,終于到了此行目的地之一——太平村,坐擁東屏山,懷抱太平水庫。
2014年秋天的時候,第六屆世界呂氏族人懇親大會在這里舉行。近2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700余名呂氏代表前往太平村,進行了祭祖儀式。
北宋末年遷自河南
奉姜太公呂尚為始祖
站在“太平村999號”的門牌前,也就是中華呂氏文化中心大門口,記者見到了文化中心的常務副會長、60多歲的呂分龍。
永康呂氏分太平、雅呂、河頭、青山、派溪呂五宗,太平呂氏是其中最古老的,“太平呂氏自南宋1194年開始修譜,據(jù)記載是北宋末年自河南南陽一代遷徙而來?!?br/>
文化中心建于太平村舊址之上,2008年始建之時,本打算作為這五宗的祠堂,最終“升級”為中華呂氏公用。呂分龍帶著記者走進正堂,穿過殿堂,掛著“群英苑”牌匾的金色高閣引入眼簾,高閣的正中央,醒目地懸掛著“太公家訓”。
“太公”是誰?從側邊廊坊步入后廳,記者找到了答案——這里供奉著神農氏炎帝、伯夷、始祖太公呂尚、呂不韋、呂洞賓等畫像。
“現(xiàn)在中華呂氏公認的始祖是太公呂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子牙,所以我們把太公家訓懸掛在高閣之上,作為后代為人處世之準則。”
老村已經沉睡湖底
木質匾額表揚呂氏文人
呂分龍指著文化中心門前碧波微蕩的湖面說:“老的太平村就沉睡在湖底。”
現(xiàn)在的太平村是上世紀60年代新建的, 分為太平村和太平新村。50歲的呂云龍曾當過村長,對于太平村如數(shù)家珍,“太平這一支的始祖叫玖公,算下來太平村已有近千年歷史。1958年建水庫時,我們太平村共913戶3120人全部外遷。水庫建好后,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回遷到現(xiàn)在的太平村和太平新村。”
之前,村里家家戶戶都以做太平寶劍為生,如今這里最常見的,是做防盜門和有色金屬(錫、鋅等原材料加工)生意的人。
那個沉在太平湖底的太平村又是怎么樣的呢?
村民呂金響說,這還得回到文化中心,老太平村的物件都放在那里。
在文化中心的萃英堂,記者看到了幾塊古舊的木質匾額,邊角上的年份落款,因為年代久遠已無法清晰辨認。
“有些匾額以前就掛在太平呂氏大宗祠里,我小時候見過,后來老太平村沒了,匾額在東陽被找到,再花錢買了回來。”呂金響說,這些匾額多是呂氏文人在科舉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時,族人當做榮耀放入祠堂之中的。
他指在身邊一塊寫著“世膺科第”的匾額說,“上面銘刻了太平呂氏歷代28位進士名錄,以前就掛在大宗祠的大門里面。而大門外的匾額上寫著‘開國元恩’四個金字,傳說是宋代皇帝御賜給我們太平進士呂撫的。”
除了實物匾額,更多的歷史藏在呂金響的記憶里。以前清明祭祖、農歷大年初一,呂氏族人都會聚集在祠堂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作為族長,會給大家講一些家訓,像如何接人待物之類的。還有,呂氏的男孩都能分蔴酥果,年紀越大,個數(shù)也越多,這果子特別好吃,可惜現(xiàn)在已經沒有這個習俗了?!?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