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啟動國內首次大規(guī)模館藏古籍數字化識別工作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07-24]
鎮(zhèn)江市圖書館內一張清朝光緒年間《丹徒縣志》的數碼照片,放大到120%時清晰度仍和肉眼看紙質書時幾乎一致。“翻拍”古籍,是該館不久前開啟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規(guī)模館藏古籍數字化識別工作的第一步。
坐擁清朝文宗閣和民國時期江蘇省立圖書館兩大豐富藏書資源的鎮(zhèn)江,為什么要啟動館藏古籍的數字化識別呢?鎮(zhèn)江市圖書館文獻開發(fā)部主任彭義說,啟動館藏古籍數字化主要有兩大目標:第一,方便讀者查閱資料;第二,使古籍通過數字化處理后得到更長久的完好保存。
若干臺大型掃描儀從天花板的方向正向下掃描著一本又一本古籍,正在掃描的工作人員說,這樣是為了掃入的頁面照片角度最接近肉眼觀看時的角度。數字化的一般步驟是先把頁面掃描成數字圖片,再通過技術加工成為網頁文件和PDF格式文件;同時,大范圍嚴格的校對也一起進行。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古籍數字化后允許有萬分之五的偏差,但該圖書館的目標是盡可能降低這個差錯率。
數字化古籍,讓歷史更可親近
“想知道蘇軾來沒來過鎮(zhèn)江?辛棄疾在當‘鎮(zhèn)江市長’期間都干了些什么?等我們的數據庫建成后,輸入你感興趣的人物、事件,里面就會顯示其和鎮(zhèn)江的關系。不僅有文字,還有相關圖片。說白了,就是關于鎮(zhèn)江歷史的一個小搜索引擎?!迸砹x說。
該圖書館所藏的古籍多數以清代為主,也有此前元、明等朝的善本。同時還包括民國時期江蘇省立圖書館館藏的一系列影印文獻。數量之多、類型之豐富,在省內其他市中也是不多見的。彭義表示,國家圖書館對于館藏古籍的場所在溫度、濕度要求很高,而古籍普遍因為歷史久遠都出現過紙張變脆、字跡模糊等問題。這次數字化,就能把文獻以另一種形式在更長久、穩(wěn)定保存的情況下更快捷地為讀者服務。
讀者期待,古籍數據庫盡早開放
正在讀研究生一年級的舒麗嘉說,大四時寫畢業(yè)論文查古籍特別費勁。因為不想為一篇論文花錢注冊網上的收費數據庫,就決定自己鉆進書庫查?!澳前胩觳橄聛?,身上都是舊書的味道。翻得手上全是灰,第二天再去就戴手套去了。這個數據庫要是早出來,我該省多少事兒啊?!彼χf。
大學教師周建軍則認為,在“互聯(lián)網+”時代,文獻要能更好地古為今用,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們“搬”到數據庫里供篩選。這樣也能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讀書,喜歡通過有趣的關鍵詞了解家鄉(xiāng)、了解歷史。希望鎮(zhèn)江市圖書館的古籍數據庫能夠盡早開放,讓這座古城3000多年的歷史史料更準確、更便捷地被年輕人了解、喜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