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秋季拍賣還未啟動,20億美元拍品就已經銷售過半?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11-13]
在10月29日彭博社(Bloomberg)的一篇文章當中,藝術記者凱迪亞·卡扎基那(Katya Kazakina)發(fā)表了一篇很合時宜的文章。在即將開始的拍賣季的深度調查當中她總結到,“在這批即將開始拍賣的價值20億美元的拍品當中,大約一半數量的藝術品已經成交了。"
11月4日拉開了為期兩周的拍賣會的序幕,在蘇富比、佳士得以及菲利普斯拍賣行上拍的作品中,其中價值上十億美元的油畫、雕塑等藝術品將以高于最低估價的擔保價格雷打不動的完成交易。這些大拍賣行或是發(fā)動了資產豐厚的莊家,或是自己掏腰包來擔保這些拍品的成功交易——這對于這些拍賣行來說無疑是件有風險的事情——如果沒有人接手這些拍品的話,那么他們很可能成為這些昂貴藝術品的接盤手。
當印象派、現(xiàn)代主義以及當代藝術市場如火如荼的時候,拍賣行發(fā)展了許多擔保交易的方式,在很多情況下,癡迷的藏家和藝術經紀人都愿意冒險來扮演第三方擔保人的角色。
在這樣的安排下,一件作品如果在拍賣場上流拍,那么第三方擔保人將會以事先協(xié)議的保密價格買下作品。如果這件作品在拍賣場上表現(xiàn)良好,以超出預期的價格成交,那么第三方擔保人的也將會從中得利。
但是,眾多觀察者們發(fā)現(xiàn),在2007、2008年經濟危機到來前的藝術市場高峰期,也發(fā)生過類似的情況。而這些擔保人就并沒能從中得到什么好的結果。
“這樣的做法在上一次藝術市場泡沫當中非常流行——2007年蘇富比擔保了9.02億美元,佳士得在2008年則擔保了8億美元——拍賣行向賣家擔保最低成交收益,以此策略來贏得賣家的委托作品。然而,當經濟危機來臨,委托拍品價格直線滑坡時,就適得其反了。"卡扎基那寫道:“據稅務報表顯示,蘇富比在2008年的擔保拍品上一共損失了6020萬美元。"
但是隨著近幾年藝術品市場的卷土重來,擔保再次成為了拍賣行在你死我活的競爭下從委托人那里爭取拍品的重要手段。這次,蘇富比為前董事會主席A·阿弗烈·陶博曼的藏品專場做出了5億美元的擔保,創(chuàng)下了有史以來拍賣行為單個私人收藏做出擔保金額的最高紀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