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20160114/SjQR-fxnqrkc6386103.jpg)
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多元文化的薈萃澆灌出了燦爛的敦煌文明。清光緒年間,莫高窟藏經洞的發(fā)現驚艷了世人,此后敦煌也吸引著一代代 的藝術家前往朝圣。1月12日,“文明的回響(第一部):穿越敦煌”大型藝術展覽在北京紫禁城太廟藝術館開幕。這次大展由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總工會、敦 煌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擔任總策展人,展覽將持續(xù)到3月16日。
范迪安介紹,此次逾三百多件/組展品貫穿了“古今對照”的策展思路,匯聚了來自敦煌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所藏的現當代美術名家的敦煌壁畫 臨摹、意臨作品,并特邀一批當代藝術家在精神內涵上與敦煌主題相通的作品,呈現一場跨時空的文明“穿越”之旅。“展覽的第一部分作品是敦煌研究院所藏的精 美的莫高窟壁畫的臨摹本,因為原作不能移動,也可以說是莫高窟壁畫副本。第二部分是藏于央美美術館的名家名師臨摹作品,這些作品既是美院為了教學,研究古 代遺產,一代又一代老師、學子們前往敦煌所做的努力,也帶有他們自己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印記。第三部分是邀約了一批不同種類、媒材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有中國水墨 畫、油畫、雕塑、裝置、影像等等,這些作品古今并置在一起,使我們更清晰地感覺到敦煌藝術本身就是穿越了古今和中西的文明文化的結晶,敦煌藝術更是20世 紀以來幾代中國藝術家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到今天依然感召著藝術創(chuàng)造的情懷”。
■ 導覽
作為“文明的回響”系列展覽的第一部,此次展覽以敦煌為起點,通過“鑿空”“飛天”“司樂”“供養(yǎng)”四個主題篇章,串聯(lián)起魏晉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敦煌藝術作品,以及現當代的名家名作。
鑿 空
展覽的第一章“鑿空”,意指兩個時空的交匯和融通。展廳內,由敦煌研究院提供的古代壁畫臨本,董希文、葉淺予、詹建俊、吳作人等現代藝術大師的 意臨、寫生作品,真實再現古代絲綢之路上經貿與文化交流的場景,展現了佛教藝術的精深。而當代藝術家徐龍森、丁方、展望、金日龍、王剛、章燕紫等人以不同 的藝術手法對洪荒開辟和山形地貌的“再造”,謝振甌、邱志杰、劉佳、于凡等對敦煌和絲綢之路上文化交往,莫高窟當代景象的描繪,以及武藝、鄔建安、向京、 楊惠姍等對佛本生故事等不同母題的演繹,貫通古今的設置,也引發(fā)觀者對于“鑿空”的思考。
飛 天
“飛天”無疑是敦煌文明最經典的藝術形象。在這一章中,飛天壁畫、藻井臨本展現了飛天形象傳入中國后的演變。除了老一輩藝術家戴澤、陸鴻年、鄧 白等人臨摹飛天的作品,更有徐冰、陳鴻志、李天元等當代藝術家從今人視角,將藻井的觀看方式和飛天的視覺特征轉化為創(chuàng)作素材的做法。而江大海、喻紅、胡明 哲、王光樂等人通過材料實驗和創(chuàng)作方法研究的方式,重新詮釋“飛天”造型的多重含義。
司 樂
眾所周知,莫高窟壁畫中有大量的樂舞伎的形象,堪稱古代樂器、舞蹈史的“博物館”?!八緲贰币徽略佻F了大量以音樂、舞蹈為題材的古今創(chuàng)作。史金 淞、王雷等人對經卷書帛和經變故事的表現,王冬齡、李洪波等人對樂舞姿態(tài)進行提煉,而作曲家譚盾也以其音樂作品,詮釋這一幅“千年聲音地圖”。
供 養(yǎng)
展覽的最后一章“供養(yǎng)”,是一幅壁畫供養(yǎng)人的中國古代肖像史。這些供養(yǎng)人就是出資建石窟的佛教信徒,有帝王將相、僧官寺主,也有黎民大眾。供養(yǎng) 人為主題的壁畫中描繪了生動的信眾群像,也令人一窺古人的物質生活場景。孫宗慰、吳為、孫景波等大師讀解古代肖像造型方式的同時,不自覺流露出新時代的審 美特征;呂越、楚燕、彭薇、張凡等藝術家通過服飾、飾品等不同媒介將傳統(tǒng)圖式引入當代設計;而陳志光、李一、艾敬則從材料裝置入手表達供養(yǎng)主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