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民窯之分沒有意義 收藏應把握最高級的審美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6-02-13]
在中國,紅綠彩有超過七百年的燒造歷史,它曾是中華大地上普遍使用的一種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 等均視此種瓷器為珍物,但目前各大博物館的收藏加上個人收藏,已知統(tǒng)計的總量僅百十件。
而在廣東深圳的一座非國有博物館,卻藏有超過三 百件以上高等級的紅綠彩瓷器,約占存世量的80%。它們的擁有者閻焰,從一個孤軍奮戰(zhàn)的紅綠彩搶救研究者,到紅綠彩價值的重要挖掘者和推廣者,走過了一條 漫長的道路。在他眼里,以俗為美的紅綠彩并不遜色于官窯瓷器,因為最高級別的審美才是他的收藏標準。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金葉
“同推土機賽跑”獲得大量紅綠彩標本
記者在采訪著名陶瓷藝術家朱樂耕時,曾聽他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幾年前,他在東京帝國大廈見過一種極美的紅綠彩碗碟,他知道這種美麗的瓷器起源于中國, 并且曾經燒造于中國的大江南北,但不知為何就消失了。讓他萬萬沒有想到,日本卻將這種美麗的瓷器傳承了下來,眼前這份熟悉又陌生的魅力,令他感到既震驚又 失落。
而像朱樂耕那樣初見紅綠彩時的震驚,閻焰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體驗過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不到二十歲的閻焰去一位朋友的辦公室 玩,見到一件紅綠相間的陶制馬頭,別致得很。閻焰出生于文藝世家,耳濡目染之下對古代器物也有所了解,但對這種陶塑卻很陌生,他只能根據經驗判斷應該是明 以前的東西,但其彩繪方式、顏色明顯與明清時代的器物不同,而且水準更高一籌。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陶瓷?這個問題激起了閻焰巨大的好奇心。
看到閻焰的癡迷,朋友就將馬頭贈送給了他,并且向他透露了一個信息:這件馬頭是在單位門前正在施工的水渠中撿來的。那時正值全國上下都在進行城市改造, 華北各城市里的工地非常多,閻焰就想,其他的工地不知能不能也撿到這種瓷器?于是,閻焰開始到各個工地“地毯式”尋寶。工人們都對這個“撿破爛”的、文質 彬彬的小伙子充滿好奇,甚至幫他一起挖。功夫不負有心人,這種帶有紅綠彩繪的瓷器標本真的被閻焰找到了不少,讓他極為興奮。
用這種“同 推土機賽跑”的方式,閻焰在自己的努力和眾多朋友的幫助下,先后在河南鄭州、新鄉(xiāng)、獲嘉、延津、焦作、安陽、許昌、河北邯鄲、正定、山西太原、長治、晉 城、陜西西安等地的工地上搜集了220件完整和微殘的器物,還有數萬件殘片標本。隨著占有的標本材料越來越多,閻焰的研究也向縱深推進。他閱讀了國內外大 量的考古文獻、學術報告和研究材料,這種美麗瓷器的“前世”也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他的眼前。
系統(tǒng)研究材料
出版《天邊的彩虹》
紅綠彩是在宋金之交的12世紀末創(chuàng)燒于中原大地的一種瓷器,是人類在瓷器釉面上使用多種色彩裝飾的開始??梢哉f,“瓷之國”的多色彩繪瓷器是從紅綠彩開 始的,由此正式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時代。12~13世紀時,中國的紅綠彩已經達到了空前的水準。其藝術成就即使與號稱“中國古代彩繪瓷黃金時代”的康、 雍、乾三朝相比亦毫不遜色。
二十世紀初期,日本學者最早開始關注紅綠彩瓷器,日本學界稱其為“赤繪”;民國時期,歐美人和日本人都曾經在中國收集過紅綠彩,但數量極少,價格昂貴。在閻焰之前,全世界公開展示和著錄的紅綠彩僅有五六十件。
1995年起,在掌握大量的標本器物和材料的基礎上,閻焰開始了紅綠彩的系統(tǒng)研究,2005年他出版了專著《天邊的彩虹》,同年獲得“中國最美的書大 獎”,又于2006年在《文物》月刊上發(fā)表了長篇論文《河南中部以北發(fā)現的早期釉上多色彩繪陶瓷》。他的研究成果不僅震驚了國內外的陶瓷學界,日本和歐美 學界也表示極大的肯定。國際著名古陶瓷權威、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前次長、日本東洋陶瓷學會會長長谷部樂爾先生稱贊《天邊的彩虹》,“無與倫比是此類研究的 驚世之作”。
閻焰目前收藏的紅綠彩器物總數超過300件,今天都保存于深圳望野博物館中,且許多被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些館藏品比世界所有博物館紅綠彩收藏的總和還要多,質量也是最高的。
閻焰說,他能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收藏的奇跡,并非因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凹t綠彩是典型的城市器用遺存,只有在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中才可能大量出現。我只是在特殊的時間,做了一件特殊的事情?!?br/>
對話閻焰——
紅綠彩是草原和中原文明碰撞融合的結果
廣州日報:我在采訪中聽過這樣一種說法,紅綠彩曾經在我們的歷史上廣泛使用,但后來不知道為何就消失了;但同時,這種瓷器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對紅綠彩的藝術價值非常推崇,且一直傳承下來?
閻焰:紅綠彩最早應該是16世紀前后通過海貿傳到日本,主要是景德鎮(zhèn)和漳州的紅綠彩外貿品,日本統(tǒng)稱其為“南京赤繪”,日本人對這抹濃紅艷綠的確偏愛有 加。清末民國時期,日本和西方世界更關注12世紀早期的紅綠彩,世界許多重要博物館都有收藏,又以日本的收藏量為最大。當年我的論文一發(fā)表,最先認可的就 是日本學者,國內的學者因為對紅綠彩了解較少,當時沒有特別的敏感。但嚴格意義上說,紅綠彩從來沒有在中華大地上消失,它一直都在。直到今天,在某些農村 地區(qū)仍在生產和使用紅綠彩,只不過因為逐漸衰落而不再為人所關注。
廣州日報:紅綠彩燒造了700多年,您認為什么時候它達到了藝術頂峰?
閻焰:紅綠彩可以說是越早期越精美,在12到13世紀之間就達到了藝術頂峰。當時中國北方政局穩(wěn)定、城市商品經濟繁榮、市井文化高度發(fā)達。豪放粗獷、崇 真尚實、以俗為美的紅綠彩應運而生。它是清新質樸的草原文明與崇尚平淡高雅、溫柔內斂的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而且這一時期的紅綠彩瓷器中還存儲了當 時中國封建社會中市民生活的大量信息,諸如各類世俗宗教題材、花鳥人物繪畫、書法詩詞裝飾、人物陳列擺設等,是研究宋金歷史及當時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 14世紀,隨著景德鎮(zhèn)的崛起,中原地區(qū)因戰(zhàn)亂而衰落,盛極一時的制瓷業(yè)也步入末途,后來的紅綠彩基本上只是保留了最早的風貌,但工藝水準和藝術水準都不如 前期了。
紅綠彩的陶塑比器皿珍貴
廣州日報:紅綠彩作為民窯,又有少數民族氣質,是不是總體風格比較質樸粗獷?
閻焰:有粗獷,也有精細。有的精細程度甚至超過了康熙五彩和雍正、乾隆的粉彩。但遺憾的是,基本都是殘存器物,而且數量非常少。
廣州日報:紅綠彩大紅大綠、豪爽質樸的藝術風格似乎與北宋皇室崇尚道家自然、含蓄、質樸的審美觀相悖?
閻焰:紅綠彩誕生于宋金之交,和少數民族的南下有莫大關聯,所以它鮮明地體現了女真族的審美風貌。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東北地區(qū)現在也流行的大紅大綠, 其實和紅綠彩的審美取向是同一概念。所謂“宋朝是典雅含蓄的年代”,其實是不太妥當的說法。無論是紅綠彩在宋朝城市的廣泛使用,還是一些其他顏色工藝的陶 瓷在當時的流行,都證明了宋人的生活是燦爛多彩的。包括宋畫中的花卉、禽鳥,如果你細心體會,也會發(fā)現那是一個燦爛至極的世界。
廣州日報:紅綠彩燒了七百多年,窯址遍布大江南北,為何存世量如此稀少?
閻焰:紅綠彩當時主要是在城市使用,基本不用為冥器,所以墓葬出土甚少,使用完了就自然破損,然后就地掩埋。再加上紅綠彩是低溫燒的,磨損率更高,保存下來更不容易。若不是上世紀90年代國內經歷大規(guī)模城市改造,紅綠彩也沒有機會大量出現。
廣州日報:紅綠彩一直是民用瓷、實用器?,F在很多藏家比較追捧官窯概念,相形之下會覺得民用瓷的收藏價值不大。您怎么評價這個現象?
閻焰:陶瓷研究和收藏不能用“民用瓷”和“官窯”的概念來籠統(tǒng)劃分。“官窯”并非全都是精美,也并非全是美術品。而同時期的所謂“民用瓷”同樣有可能展現人類藝術最高級的審美?!肮倜瘛敝譀]有任何意義,收藏一定要把握最高級別的藝術審美,這才是亙古不變的鐵律。
廣州日報:作為民窯的紅綠彩,有沒有什么收藏標準?
閻焰:顏色漂亮、紋飾精美是紅綠彩唯一的收藏標準。相較而言,陶塑又比器皿更珍貴。首先,因為陶塑的數量比器皿要少得多。其次,器皿主要是實用功能,而 陶塑雖然也是民間使用,但作為陳設品,會有一些供養(yǎng)的功能。我們看到很多紅綠彩陶塑是小的佛像、神祇、土地公公等。所以從美術性、陳列性、藝術性上來衡 量,器皿會稍遜一籌。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假如是畫工非常精美的盤子,也會比陶塑更有價值。這又回到剛才那個問題,收藏最終得以審美價值論高下。
紅綠彩真?zhèn)伪孀R:
閻焰告訴記者,市場上紅綠彩的贗品很多,“目前國際市場上的紅綠彩數量稀少,一般的碗、盤大概要二三十萬元,好的可能要上百萬元,精美的陶塑更是極少出 現。利益驅動之下,贗品層出不窮。我無法估算贗品的比例,只能說數量極大。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都能見到不少。自從我的文章發(fā)表,紅綠彩的身價被認可之后, 照著我們的圖書紋樣做假的也很多?!?br/>
雖然贗品多,但閻焰認為,紅綠彩的贗品基本不可能做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他提出紅綠彩的鑒別可以從以 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有土壤附著的現象,表面有一層銹殼,這個很難偽造;其次,紅綠彩的胎土,新舊也有明顯差異,新的特別硬,密度大,老的就相對酥松一 些;再次,新舊紅綠彩釉面的礬紅和綠的變化,也有明顯差異。
不過閻焰認為,辨識這些“明顯”差異,前提是得特別熟悉紅綠彩,否則還是很難看得出來。“在贗品叢生的當下,紅綠彩的收藏一定得慎重。內地有一些博物館近年都曾經在市場上購入贗品,專業(yè)機構尚且如此,私人藏家更須小心?!?br/>
紅綠彩小常識:
紅綠彩不單是中國陶瓷,也是世界陶瓷藝術“走向多色彩繪”的開端。紅綠彩,屬于釉上彩繪,其中所使用的黃、綠、黑(鐵)等色,在唐代以前就有。但是礬紅 的出現,使陶瓷顏色變化有了歷史性的飛躍,“紅”是核心靈魂。紅綠彩的產生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關系深厚,具體時間應該在12世紀初葉,那時的燒造范圍非常廣 泛。12世紀后期,紅綠彩燒制呈現百花齊放,華北地區(qū)過百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各地都有燒制的窯廠。紅綠彩最大特點就是:釉上低溫烤花,濃紅艷綠,對整個陶 瓷工業(yè)的釉彩裝飾影響深遠,入元、明、清之后的景德鎮(zhèn)各類彩瓷都脫胎于此。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