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collect/transform/20161227/N0kZ-fxyyfqs4377186.jpg)
瓷板畫發(fā)軔于唐代,最初是以墓志的形式出現的,如曾出土有唐代越窯青瓷墓志瓷板。但在漫長的古代制瓷史中,瓷板的發(fā)展極為緩慢,這是因為,在古代制瓷技術下,瓷板的燒制是很困難的事,而在中國傳統(tǒng)“經世致用”造物觀的影響下,瓷板的實用功能很弱,以致無論官窯還是民窯均不愿意燒制。
至明代中晚期時,瓷板的燒制數量有所增加,這主要得益于各類明式家具的興起。明代中晚期是家具制作的頂峰期,特別是江南士人出于追求生活質量的需要而大量制作家具并熱衷于對家具進行裝飾,而瓷板成為鑲嵌于屏風、床、桌等各類家具中的裝飾物,這就使得瓷板的制作量有所增加并由墓志而進入家居生活當中。明代瓷板以青花瓷板為最多,也有五彩、斗彩及色釉等其他形式,瓷板畫即從此期興起,并且,瓷板畫從家具逐漸步入建筑物,在一些建筑物中亦出現一些瓷板畫裝飾。
清代時,無論是家具還是建筑物中的瓷板畫均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進入清末時,在一批文人的倡導下,完全脫離依附體的純瓷板畫形式大量出現,并達到極為興盛的程度。
清末時期,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瓷畫名家為首的新一代瓷畫家,以淺絳彩裝飾為主,創(chuàng)作了大量瓷板畫,其以詩書畫印相結合的純文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引起達官貴人與士人階層的熱捧。民國初年后,淺絳彩瓷板畫陷入衰敗以致銷聲匿跡,而新粉彩瓷板畫則崛起。
新粉彩瓷畫家秉承清末文人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瓷板畫精品力作,其名家眾多,最著名的當屬“珠山八友”,瓷板畫成為當時引領瓷藝潮流的主流產品,也使陶瓷藝術進入純藝術的殿堂。
當代瓷板畫在“珠山八友”等瓷板畫名家前輩已取得的卓越成就上繼續(xù)壯大發(fā)展,方興未艾。當代瓷板畫風格非常多樣,既有傳統(tǒng)形式者,亦見大量創(chuàng)新力作,早已突破舊式文人瓷板畫壁壘而形成多元發(fā)展格局。
“珠山八友”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即陶瓷界的“畫派”現象。晚清民國年間,江西景德鎮(zhèn)一帶聚集了不少創(chuàng)作瓷板畫的藝人。一次偶然機會,一位客商預訂瓷板畫,瓷板畫藝人王琦、王大凡聯絡同好鄧碧珊、汪野亭、何許人、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每人畫一幅瓷板畫,畫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驚訝和喜歡,請他們八人繼續(xù)畫。這樣,他們后來就成立一個瓷藝社,取“花好、月圓、人壽”之意,雅稱“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以瓷入畫,以胎為紙,在瓷板上彩繪,從而誕生了濃艷俏麗的新風彩。這些作于瓷板上的畫,汲取了中國畫的營養(yǎng),繪出的各種山水人物花卉走獸無不光彩傳神,栩栩如生,其筆法、墨韻、色彩和同時代的海上畫派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前的民國瓷板畫作品在藝術價值上一直處于被低估的狀態(tài),造成被減少出產,隨著時光流逝,物以稀為貴,瓷板畫的產出少決定它逐年走俏,所以珠山八友作品的成交額近幾年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漸漸在收藏界有了極大的影響。
陶瓷以其易碎的特性決定,收藏歷史少,但正是這樣更使其成為不可多得收藏品,由于現代人的收藏價值觀念的轉變和藝術取向的改變,收藏民國時期的瓷板畫作品,也越來越多,瓷板畫也隨著市場走俏,逐漸成為收藏愛好家們的新寵,成為競購的熱門藝術品。
據專家介紹,目前收藏界有觀點認為,瓷板畫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瓷板畫則出現在明代中期。在清代達到鼎盛階段。而收藏市場上老的瓷板畫多是清代、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后也有不少名家制作的瓷板畫受到藏友的熱捧。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