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英國著名畫家班克斯(Banksy)的名畫《手持紅氣球的女孩》在蘇富比(微博)拍賣行以104.2萬英鎊成交,瞬間又被畫框內藏的碎紙機破壞,以致在媒體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筆者認為這是藝術市場的綁架與藝術家抗拒的必然結果。畫家本人對這個“蓄謀已久”并精心準備的畫作自行銷毀也作出了“飛了,飛了,飛走了”的回答,強烈表達了商人對藝術家的綁架應該結束的意愿,充分體現出藝術家對市場綁架的不厭其煩與激烈抗拒。
班克斯自毀畫作行為的背后是市場對藝術家的長期綁架。長久以來,藝術市場一直存在著對藝術家的綁架,資本持有者以逐利為目的,雇傭一些毫無藝術水準和道德良知的所謂“藝術批評家”,通過輿論的炒作和資本的運作,來壟斷市場、抬高畫價、擇機拋售,在此過程中大發(fā)橫財。早在1917年,杜尚(Marcel Duchamp)已經深刻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并將名為《泉》的小便池“扣”在這些“批評家”的臉上以示對市場綁架的強烈抗拒和猛烈反擊。
班克斯對藝術市場“強大魔力”的抗拒由來已久,并做過多次嘗試,只是這次采用了“自毀的方式”。早在2007年4月,班克斯的畫作《太空女孩與鳥》在伯明翰以57.5萬美元賣出去的時候,班克斯就在網站上放出一幅作品回應了蘇富比拍賣行的售賣行為,該作品描述的是一位拍賣員注視著一群全神貫注的投標人,并命名為:“我不相信你們這些傻瓜,真的會買這幅畫”,由此,足以看出班克斯對藝術市場的強勢干預和唯利是圖的反感與抗拒態(tài)度。
藝術創(chuàng)作本該是輕松自由狀態(tài)下的思緒表達與靈感呈現,以市場為導向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純粹的商業(yè)活動。從古至今的偉大藝術作品,無論是宗教題材,還是文人畫作,無論宮廷風格,還是民間創(chuàng)作,有多少是在資本的驅使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呢?答案無疑是:沒有。藝術的功能也決定了不應該同資本同流合污,資本永遠不會放棄其逐利的本質,本應避而遠之,遺憾的是,當下相當大一部分的藝術創(chuàng)作淪為商業(yè)活動,實乃藝術界之悲哀。
越有實力的藝術家往往越抗拒市場,越有成就的藝術家也越珍惜自己的名聲而選擇抗拒市場的態(tài)度。在當前狀態(tài)下,我國大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和收藏知識儲備都有待提高,至少難以做到客觀評價一件藝術品的全部價值。這就給資本操縱者和他們的喉舌——無良的“批評家”以可乘之機,將一些“偽藝術家”包裝成很有藝術聲譽的藝術家,讓“偽藝術品”在市場上廣泛流通,帶來極差的市場影響,也嚴重傷害了投資人的利益。
藝術家不僅有市場的聲譽,更有業(yè)內同行的行業(yè)聲譽,而且越有實力、越有良知、越有成就的藝術家就越注重業(yè)內同行的聲譽。市場的聲譽和同行的聲譽往往并不匹配,因為市場聲譽針對的是外行,而業(yè)內聲譽針對的是藝術專業(yè)人士。普通大眾可能看不出作品的藝術價值,但是同行可以看出,有實力的藝術家不但要對外行負責,更要對內行負責。所以,價格高的藝術作品未必是好的藝術作品,價格也許與作品的藝術價值毫無關系。正因為此,越有實力的藝術家往往越抗拒市場的綁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