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寺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聯(lián)盟”成立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8-11-05]
上海11月4日電 (記者 陳靜)中國石窟寺是絲綢之路上見證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質性遺存,石窟寺保護與修復的成果集中體現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的發(fā)展水平。
“中國石窟寺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聯(lián)盟”4日成立,將聯(lián)合國內相關機構和企業(yè),強化學術研究和交流,共同為攻克石窟寺保護難題提供相應的人才及技術支持。據悉,“中國石窟寺保護創(chuàng)新聯(lián)盟”的成立,也將使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絲綢之路沿線的更多國家和地區(qū),中國石窟研究者將用文化遺產的語言共同講述“一帶一路”的故事。
4日起,“復旦大學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石窟寺保護論壇”舉行。論壇主辦方——復旦大學方面表示,本次高峰論壇是國內學者對中國石窟寺類遺址保護與研究的一種有益探索,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石窟寺保護成果的一個重要平臺。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余江寧、云岡石窟研究院副院長盧繼文、麥積山石窟保護研究所所長李天銘、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副主任周明生等世界文化遺產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等齊聚一堂,共同分享了中國石窟寺保護的研究成果與體會。
據了解,佛教石窟寺,因為歷史、藝術和科學方面突出的普遍價值,成為十分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把印度的石窟和中國的莫高窟都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承功表示,文化遺產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根源,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他說,石窟寺的中國化,其實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具象表現,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淵源、流變以及建構過程,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曉帆表示,從產生到興盛,再到衰敗,又到今天的再生,石窟寺是理解文化遺產價值的最好對象。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民心相通最為重要。他說,民心相通最主要的支撐就是人文交流,而石窟寺的保護研究在人文交流中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ICOMOS CHINA(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石窟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孫英民表示,石窟寺遺存無論是在信息量、完整度,還是遺產關聯(lián)性方面都是最為珍貴的,涵蓋了政治、哲學、思想、宗教、藝術、建筑、科技、醫(yī)學等重要信息。在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里面,石窟寺占的比重相當大。
孫英民指出,石窟寺保護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面臨著地質災害、環(huán)境災害,包括旅游帶來的一些危害。石窟寺保護面臨的問題很多,有些是局部性,有些是全局性,而且區(qū)域比較廣大,南北東西各有不同,面臨的“病害”也各不一致,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是這次論壇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王旭東認為,利用互聯(lián)網傳播敦煌藝術已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手段。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的黎方銀表示,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多元化訴求在增加。他指出,應該客觀評估文物受到現實安全威脅的程度:當嚴重影響其完整性,或者面對有可能消失的文物,應該以解除安全威脅,保全其完整性為最高的價值取向。
黎方銀同時表示,在搶救性保護中,試圖保存文物的所有價值是不可能的,因此,為了文物的信息和價值不被全部喪失,當前對某些特定任務實施搶救性保護,是必不可少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