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的夏洛滕堡宮(Schloss Charlottenburg),在17世紀末建成,是在1705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為紀念自己的妻子夏洛特而命名。
這位腓特烈一世,是普魯士的第一位國王,在建筑夏洛滕堡宮上不吝錢財,華美奢靡,特別是“瓷器屋”更為鋪張絢爛。
腓特烈一世為什么如此青睞中國瓷器、以至于專門辟出房間來陳設中國瓷器呢?這要從我國明清兩代的瓷器外銷貿易說起。
在相當長的時段中,中國瓷器在西方是暢銷的奢侈品。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占有中國瓷器,成了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夏洛滕堡宮“瓷器屋”里布置了3000件瓷器,是何等威勢、何等榮耀??!
在某種程度上,腓特烈一世和他的設計師在“瓷器屋”裝飾上試圖將中西的美感疊加協(xié)調起來。這實在是不容易,稍微失了分寸,就會變成既不東方也不華麗的鄉(xiāng)村俗艷風。好在腓特烈一世干得不錯,或許得益于青花瓷自帶的端雅沉靜氣質,這些來自于東方的遠客在一屋子金燦燦、華麗麗的裝飾中間,既沒有被搶去風頭,也不覺得格格不入,反而相輔相成,形成了“瓷器屋”壯麗奢靡、又帶些中國風貌的獨有氣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