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麗:修復國寶千手觀音的“石刻御醫(yī)”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9-10-17]
多年來,她與石壁為友、與化學試劑為伴,用智慧、毅力和汗水讓石刻重獲新生,把最耀眼的光彩還給文物。她就是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被稱為“石刻御醫(yī)”的陳卉麗。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精華千手觀音造像雕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刻有近千只手、眼、法器,集雕塑、彩繪、貼金于一體,狀如孔雀開屏,斑斕奪目,被稱為“國寶中的國寶”。陳卉麗用了8年時間,獨立完成了千手觀音80只手、20件法器的修復。
有人稱陳卉麗為“石刻御醫(yī)”,她總結出“望聞問切”四診法,可初步診斷文物病害20余種,準確率達95%以上,與專業(yè)儀器診斷的結果基本吻合。陳卉麗說:“我們就像手術臺上拯救病患的醫(yī)生,不敢有半點疏忽,因為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修復千手觀音的八年時間里,她和團隊成員幾乎每天都會待在石刻修復現(xiàn)場狹小的空間里,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小心翼翼地用手術刀和注射器修復著文物。為了確保修復效果,再熱不能吹空調,再冷不能用烤爐,她和團隊成員必須克服凍瘡、蚊蟲叮咬、化學試劑過敏等困難,或站、或蹲、或躺,一個姿勢就是一整天。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保護工程,在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1號工程”。而那時,千手觀音造像病害已達34種,拯救“千手觀音”刻不容緩。陳卉麗臨危受命,帶領團隊參與“1號工程”,并擔任石質修復組組長。
她用10年的時間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通過高清攝影,她將觀音像分為99個區(qū)域探查、標記病害;穿著鉛衣,她對石像進行X光探傷;投用分體式腳手架,她開創(chuàng)了文物修復的先例;在修復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她開創(chuàng)多學科多部門協(xié)作的模式……
8年多來,3200多個日夜,為了對千手觀音的830只手“對癥下藥”,她和團隊整天“泡”在修復現(xiàn)場和方案堆里,常常為了一個小細節(jié)而輾轉難眠,僅編制的修復實施方案就多達1066個,填寫調查表1032張、約35000個數(shù)據(jù),手繪病害圖297張,制作病害矢量圖335幅,拍攝現(xiàn)狀照片1300余張。
從1995年從事文物修復以來,24個春秋過去,這份工作融入了陳卉麗的生命。再過6年她就將退休了,而團隊承擔了大足石刻5萬余尊造像的保護修復工作。為了不讓文物修復工作斷層,近年來,陳卉麗逐漸開始把重心放在了“傳幫帶”上。她時刻告誡新人:“文物修復,真實性永遠是第一位的。要保持對歷史負責的謹慎態(tài)度,和一顆對文物充滿熱愛的心,用內心與文物對話,讓它們‘老當益壯’”。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