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在线网址,亚洲中文少妇专区,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91在线免费视频

<small id="bzx8v"><label id="bzx8v"></label></small>

<address id="bzx8v"><td id="bzx8v"></td></address>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fā)現

    一戰(zhàn)后德國不得不歸還中國的天文儀器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02-05
    1919年的“五四”運動,促使中國代表拒絕在寫有“把山東權益無條件讓與日本”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表達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的堅強意志,極大地震動了世界。

      但是《凡爾賽和約》還有一項副產品,當時的戰(zhàn)敗國德國是執(zhí)行了的,如《凡爾賽和約》第131條規(guī)定:“所有1900年及1901年德國軍隊從中國掠去的天文儀器,在本和約實行后12個月內概行歸還中國。所有實行此項歸還之舉,所需費用,包括拆卸包裝、運送北京建設之費用在內,亦由德國擔任支付?!?br/>
      北京城的古觀象臺,是世界上現存古天文臺中持續(xù)觀測時間最長的一座。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為止,這座古觀象臺持續(xù)進行天文觀測近500年。觀象臺總高約14米,臺頂觀測場的面積400平方米,臺下是古樸的四合院。清朝的康熙和乾隆年間制造的璣衡撫辰儀、象限儀、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天體儀等8架青銅天文儀器至今依舊矗立在觀象臺上。

      中國傳統天文學在元朝發(fā)展到了頂峰,明朝曾經明令禁止民間私習天文歷法,這就阻礙了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崇禎二年五月己酉朔(公元1629年6月21日)日食,欽天監(jiān)的預報發(fā)生了明顯的錯誤,所以明朝政府下決心修改歷法,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奉調進京參加《崇禎歷書》的編輯工作,受命負責制造天文儀器、推演歷算和翻譯西方天文學原著的工作。從此歐洲天文學的先進成果開始融入中國的天文學。

      1669年,康熙帝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負責“治理歷法”,推算1670年的歷書。南懷仁任職欽天監(jiān)之后,發(fā)現留用在清觀象臺上的明制儀器有誤差,而且其刻度劃分是以傳統的刻度來劃分圓周,與西法以360度分劃圓周的60進制不同。若繼續(xù)沿用古儀,勢必造成誤差的積累和不必要的繁復計算。南懷仁提出用西法澆鑄新儀。從1669年至1673年,完成了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6架大型青銅天文儀器的鑄造工作,1673年安裝使用。將明制的渾天儀、簡儀等暫時移放在臺下。南懷仁之后,法國傳教士紀利安制造了地平經緯儀。

      1744年,乾隆到觀象臺,看到臺上的儀器都是西洋的構造和制度,遂下令欽天監(jiān)按照渾儀的制度、西法的刻度鑄造一架中西合璧的新儀。由當時任職欽天監(jiān)的德國傳教士戴進賢設計監(jiān)制,經過10年,于乾隆19年(1754年)竣工。乾隆命名為“璣衡撫辰儀”。

      璣衡撫辰儀未超出古典儀器的范疇,不能與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安有望遠鏡裝置的天文儀器相比,只在制作工藝上更為精細。璣衡撫辰儀因此成為了大型青銅古典天文儀器的最后杰作。至此,觀象臺上有8架天文儀器。它們外形高大美觀,支架上部雕有游龍。如3850公斤的天體儀,由一個直徑六尺的空心銅球、子午圈組成(球上刻有1870顆星體)。它們都旋轉自如,可非常迅速、準確地測算出,某時刻日月星辰在天空上的位置。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在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城期間,法國向聯軍統帥部和統帥德國人瓦德西提出申請,要求把北京古觀象臺的儀器運交法國。瓦德西同意。德軍參謀長什瓦慈霍甫與法軍代表馬香反復討價還價,德軍爭到優(yōu)先挑選權,得到天體儀、紀限儀、地平經儀、璣衡撫辰儀、渾天儀等5件儀器,法國分到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象限儀、簡儀和一件漏壺。兩國都將儀器搬運到各自使館。法國政府后迫于各方壓力,1902年將一直藏在使館中的5件儀器歸還中國。但德國卻將儀器運到本國。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提出德國應歸還曾掠走的天文儀器的要求,最終寫入《凡爾賽和約》中。

      戰(zhàn)敗的德國被迫于1920年6月10日,將這批儀器在波茨坦拆卸裝日本“南開丸”號輪船,運回中國。輪船經日本神戶時,日本政府將儀器扣下,要挾中國政府承認其在山東的特權。消息傳到國內,引起國人的憤怒聲討。迫于各方壓力,1920年9月20日,日本才將儀器裝上另一艘日輪“櫻山丸”號開往天津,1921年4月7日輾轉到北京,由荷蘭公使歐登克代表德國將儀器交給北京觀象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我國將明代制造的渾天儀、簡儀、漏壺、圭表和清代制的小地平經緯儀等七件儀器運往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其它儀器仍矗立在北京古觀象臺供觀眾瞻仰。
    李友唐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