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更名再起爭議:“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11-08]
(記者任國戰(zhàn))11月4日,在安陽市政協“思辨堂”舉辦的一場辯論會,讓沉寂數月的“司”、“后”之爭再掀波瀾。
所謂“司”“后”之爭,即上世紀初在古都安陽城北小屯村發(fā)掘出的迄今為止商代最大的青銅大鼎,到底該叫司母戊,還是后母戊?
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老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后來有專家提出異議,說“司”其實應該讀“后”。隨著郭老等相繼做古,學界“后”聲又起。
今年3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司母戊鼎正式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移至該館,亮相時鼎前的標牌已赫然顯示“后母戊鼎”。央視播出后,隨即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司”“后”之爭也由學界擴展到社會爭論,令人尷尬的事情出現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殷墟博物苑、中國文字博物館三個國內舉足輕重的博物館,在展示同一件青銅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館為復制品)時,出現了不同的稱謂,位于首都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稱“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國內唯一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它的釋名為“司母戊鼎”。
參加11月4日安陽爭論的,有從北京邀請來的分別代表“司”派和“后”派的四名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王宇信、北大教授葛英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震中、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于成龍。
年過八旬的王宇信老先生,對司母戊更名一事一致持反對態(tài)度?!艾F在沒人敢拍著胸口說讀‘司’就一定錯了,只是說讀‘后’可能(也只是可能)更合適,既然這樣就沒有必要改,改了會帶來一連串不必要的社會問題?!蓖跤钚耪f。
于成龍說,國家博物館此次對國寶更名,是經館學部委員會一致同意并征求了相當一部分專家的意見后才進行更名的。更名引起的社會反應是我們始料不及的,但學術研究應當實事求是,知錯就改,如果將來學術界發(fā)現釋為“后”也是錯誤的,到時也必須要改。
甲骨文研究專家黨相魁說,沒有一套公認的文物更名程序,是造成國寶三館倆名的主要原因。這時候,國家文化、文物管理部門該站出來說個話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