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現283尊古佛像 造像飽滿生動有大唐遺風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05-22]
一處采石點,竟然隱藏著驚人的考古發(fā)現。5月20日,記者在2012年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之“走進考古現場”中了解到,潼南縣一采石點發(fā)現了283尊唐至元明時期的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這些造像保存較好,雕刻精美,題材豐富,為研究川東地區(qū)的佛教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延續(xù)千年 尚存283尊造像
昨日上午,記者跟隨市考古所專家走進了石刻現場。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位于潼南縣崇龕鎮(zhèn)薛家村1社張家灣北部的山腳下,位置比較隱蔽。
考古專家林必忠告訴記者,在上世紀50年代修建崇龕水庫時,開采出的石材掩埋了這處壯觀的石刻。直到去年8月,村民在此挖取碎石時,摩崖石刻才暴露出來。
去年9月至12月,我市考古專家開始對造像進行揭露清理、拓片資料提取、圖像志描述、臨摹繪圖等,并與四川大學考古學系聯(lián)合對造像進行三維掃描,數字還原規(guī)模宏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記者在現場看到,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呈東西走向,長約30米、高約4米,崖腳前有明清時期建筑遺跡,但已經被嚴重破壞。
據了解,暴露于崖壁的造像共有43龕,各類造像283尊,文字題記27則。專家從造像題材、藝術風格及紀年題記等初步推測,千佛寺摩崖造像最早是中唐時期,一直持續(xù)到元明,其中以晚唐、北宋時期造像為主。
造像飽滿生動 留有大唐遺風
記者在千佛山摩崖造像石刻現場看到,已發(fā)掘的造像石刻飽滿生動,涉及題材廣泛,留有濃重的大唐遺風。
專家介紹,目前可辨認出的晚唐時期的造像有阿彌陀佛五十菩薩、菩提雙樹、菩提瑞像、人形天龍八部、飛天等。位于第29號龕的“阿彌陀佛五十菩薩”中,造像雕刻有一佛二菩薩,均面部豐圓,雙耳垂肩,裝飾有方形素面環(huán)、聯(lián)珠紋、蓮瓣紋及一圈五朵團花紋,工藝之精美令人贊嘆不已,充分體現出“貴而美者,故以豐厚為體”的盛唐藝術風格。
至于北宋時期的造像題材,則有雙地藏、三身地藏、降龍十六羅漢等,造像面部略顯長圓,體形較纖細,衣紋較厚重,具有典型的宋代造像特征??啐愔車嗵幱小伴_寶三年”、“開寶四年”等明確紀年的題記,都為造像斷代提供了依據。
或揭佛教入蜀路徑
“規(guī)模較大、時代較早、保存較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現場考古專家介紹,千佛寺所在潼南縣崇龕鎮(zhèn),臨近佛教造像興盛的重慶大足、四川安岳等地,此次發(fā)現豐富了渝北、川中東部地區(qū)的石刻造像材料,對研究佛教如何進入巴蜀有重要意義。
“尤其是,第39號龕題記有‘天寶拾壹年’,為重慶地區(qū)中唐時期佛教考古研究領域提供了重要資料?!绷直刂腋嬖V記者,此次考古發(fā)掘中,造像群還出現了同龕內釋、道兼具的風格,可能將成為晚唐后巴蜀地區(qū)崇拜對象多元化、造像風格去宗教化的又一佐證。
據了解,這批精美絕倫的千佛寺摩崖造像,正在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并有望入選。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